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高氏钓鱼台

标题包含
高氏钓鱼台
当时吕望要周室,渭水垂纶恣遗佚。 后来严陵傲汉家,七里滩头钓月华。 二贤一旦辞隐沦,当年平步升青云。 至今踪迹耀经史,千载何人能继此。 宜阳高人真贤族,构亭仍以钓鱼目。 时人尽咏钓鱼诗,独我来歌钓鱼曲。 君不见吴山青,湘水绿,唯爱夏弦春诵声相续。 以轲雄百氏为丝纶,以周孔六经为饵属。 遇时伸,不时缩。 人言君钓鱼,我言君钓禄。 盛代儿孙满场屋,前春举手得鲸鼇,犹恐主人心不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德洪(1071-1128),俗姓陈,字觉范,自号寂照居士,又号十方。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书画家。 释德洪出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吕望辅助周王室,在渭河边自由自在地垂钓享受隐居生活。后来严子陵傲然面对汉朝,在七里滩头欣赏月色钓鱼。这两位贤人离开隐居之地后,都平步青云登上高位。他们的身影如今仍在史册中闪耀,千年之后又有谁能继承他们的风采呢? 宜阳的高人堪称圣贤之族,他们建造钓鱼亭,以示对钓鱼的热爱。当人们都在吟咏钓鱼诗时,只有我来唱出钓鱼的旋律。你看那吴山的青色,湘水的绿色,都是热爱夏冬读书之声的延续。我们使用孟子、孔子等百家思想作为渔线,用周孔六经作为鱼饵。适应时局就伸展,不适时局就收起。 别人都说你在钓鱼,而我却说你在钓取功名。在这盛世之中,你的子孙满堂,前些日子轻而易举就取得了功名,却还是担心主人的心不满足。
去完善
释义
1. 吕望:即姜子牙,西周的开国大臣,曾垂钓于渭水,等待文王访得。 2. 严陵:即东汉的严子陵,曾任刺史,有高士之风。 3. 七里滩头:严子陵隐居的地方,在富春江畔。 4.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5. 夏弦春诵:指读书的声音,夏弦是夏天的读书声,春诵是春天的读书声。 6. 以轲雄百氏为丝纶:将孟子等诸子的思想作为钓鱼的丝纶。 7. 周孔六经:指的是孔子和周公所创立的儒家经典。 8. 鱼禄:指高官厚禄。
去完善
赏析
《高氏钓鱼台》是一首描绘垂钓与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古代两位隐士——吕望(姜子牙)和严光(严子陵)在钓鱼台垂钓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高尚品格和高远志向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讲述了吕望垂钓于渭水、助周灭商的故事,以及严光在七里滩头垂钓、拒绝汉光武帝刘秀邀请的事迹。这两位隐士在垂钓之际表现出的从容与超脱,体现了他们的清高脱俗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颔联通过描绘两位隐士最后成为国家栋梁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尽管他们曾隐居山林,但他们的贡献却得到了历史的认可。这种反差暗示了诗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并非完全取决于他的地位或名声。 颈联表达出诗人对后世无人继承这一精神的担忧。虽然两位隐士的遗迹在经史中熠熠生辉,但在现实中却难寻后继之人。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后代缺少坚定信念的遗憾。 接下来的三联描述了宜阳高氏修建钓鱼台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其他人的平庸之词和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嘲讽。他相信真正的贤者应以圣贤为榜样,用儒家经典为指南,始终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信念。 尾联则是对高氏钓鱼台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世俗名利观的批判。诗人认为人们所谓的“钓鱼”其实是追求荣华富贵,而真正的隐士则是以圣贤为楷模,修养品行,与世无争。这首诗借钓鱼台的传说,深刻地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诗人对道德和信仰的坚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氏钓鱼台》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之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宋王朝的统治之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德洪正值中年,他已经在佛教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诗人和禅师。他的生活主要以修行和传教为主,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与文人墨客交流唱和。在这段时期,释德洪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禅理、品鉴山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教文化在中国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悟道。释德洪作为禅宗五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以自然、简练的手法表达了人生哲理和禅意。《高氏钓鱼台》这首诗歌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