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盆梅
一声羌笛晚风斜,再问花期便觉赊。
茵幌泥沙可随分,莫将春意殢残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悠羌笛声中,晚风轻拂;再问春天已来,却感花期迟到。温暖的阳光洒在绿茵上,伴随着泥沙一起顺其自然地生长,切勿让春天的美好留恋最后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羌笛:古乐器名,又称“竹笛”,起源并流行于中国西部地区。
2. 晚风斜:傍晚时分吹过的微风。
3. 花期:指植物开花的时节。
4. 赊:远,此处形容梅花开放的时间较晚。
5. 茵幌:指被风吹动的帘幕或帷幕。
6. 泥沙:此处形容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
7. 可随分:可以顺应自然规律生长。
8. 莫将:不要将。
9. 春意:春天的气息。
10. 殢:滞留,使停滞不前。
11. 残花:即将凋谢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咏盆梅》是宋朝诗人熊禾的一首描绘梅花的诗。首句“一声羌笛晚风斜”以“羌笛”这一乐器的演奏来表现春天的到来和晚风的拂过。紧接着,诗人提出“再问花期便觉赊”的问题,强调对于梅花盛开的时间期待已久,然而每一次提问都感到时光流逝,花期难逢。
第二句“茵幌泥沙可随分”,借用了王安石的诗句:“坐中风味长宁寺,行处亭台近水涯。迎日催花花信急,掠云寻柳柳情斜。”这里的"随分"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茵幌泥沙可随分”表现出诗人看待梅花盛开的独特视角,认为梅花的美丽和生机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莫将春意殢残花”,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沉溺于春天的美景,以及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流逝。这种观念启示人们在欣赏美好的事物时也要懂得珍惜当下,感悟生命。
综上,《咏盆梅》一诗通过对梅花的描述与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期待美好事物、珍视生命时光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其悠然自得、静观世界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盆梅》是南宋诗人熊禾的一首咏物诗。熊禾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衰落和元朝的建立。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志士都表现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熊禾作为南宋遗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独坐南轩夜不眠,晓钟未动月悬天。”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因忧国忧民而无法安眠的心情,以及他对黎明到来前的期待。
在《咏盆梅》这首诗中,熊禾以梅喻己,表达了他的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他将梅花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认为梅花的傲骨冰心正是自己精神的写照。同时,他也借咏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总的来说,《咏盆梅》这首诗是熊禾在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沉浮的背景下,通过咏物抒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