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塔示众
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肯时无不成。
如今宝塔所将圆,诸人尽发一轮心。
气急杀人因悟道,灵山会上没闲人。
大小不拘皆拽石,高低齐转普庵经。
山林岩谷皆微笑,此是如来最上因。
若有痴顽拨不转,猪楼羊棬好安身。
老僧拄杖头有眼,不打披毛戴角伦。
如是斩钉并截铁,一人了事万缘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寄希望于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只要肯努力没有不能实现的。
如今的宝塔即将竣工,大家都满怀信心地参与其中。
心急如焚的人开始领悟到禅道的真谛,灵山的法会上没有闲人。
无论大小都不拘束地拉石块,共同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
山林间的岩石仿佛在微笑着,这是如来最高的教诲。
如果有顽固愚钝的人不愿帮忙,那就让他们在猪圈羊圈里安身立命吧。
老僧人手中的拄杖仿佛能洞察一切,不会去打那些披着毛戴着角的动物。
像这样果断坚决的态度,一个人解决了问题,所有的因缘都焕发了新的生机。
去完善
释义
1. 灵山:佛教中所说的圣地,位于古印度境内。
2. 普庵经: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3. 安身:找一个安全的住所。
4. 老僧:对年长僧人的尊称。
5. 披毛戴角伦:指畜生道的众生。
6. 斩钉截铁:比喻坚决果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自力更生、勤奋努力的精神。诗人用“造塔示众”的比喻来勉励人们在修行和事业中要自立自强,不要依赖他人。诗中还提到“气急杀人因悟道,灵山会上没闲人”,强调佛法精深,修习者需要刻苦努力方能领悟。最后诗人指出,修行佛法不仅使人智慧明达,还能摆脱困境,达到解脱的境界。整首诗充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人们奋发向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造塔示众》是宋代高僧释印肃的一首著名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也就是北宋时期。
释印肃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个时期,禅宗在中原地区盛行,许多高僧大德通过诗歌、偈颂等形式弘扬佛法,传播禅宗思想。释印肃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富有哲理和禅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释印肃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释印肃曾主持过一座名为“万寿寺”的寺庙,他在此地传法授徒,广结善缘。有一次,他在寺庙附近发现了一棵高大的松树,于是决定在此地建造一座佛塔,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瞻仰佛教圣迹。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众生皆可成佛的道理,于是写下了这首《造塔示众》,以此表达他对禅宗修行以及众生平等的理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