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道人梁长道以偈见寄次韵
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古文诗句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是:“法从未有过,心也从未无。请问在大雄山下的猛虎,又如何能与千里马相提并论呢?” 这句诗句表达了对法与心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力量不可忽视。同时,以虎和马作对比,表达了对不同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去完善
释义
1. 法:佛法;佛教的教法。
2. 本有:佛教术语,指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
3. 无不:表示没有任何例外或不加任何限制。
4. 元:本来,原来。
5. 大雄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境内的一座山。这里可能指的是五台山。
6. 何如:比……如何,与……相比怎样。
7. 千里踏人驹:比喻勇猛向前,不畏艰险。千里驹是古代对优秀马匹的赞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于佛法与内心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句“法从本有何曾有”指出,所谓的佛法其实只是人的一种内心感悟,它并非实有,而是由人的心境所生。接着,诗人又以“心自元无不用无”表达了他的观点:人的心性本来是无所谓有无的,而人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都是源自于心性的。这种观念与禅宗主张的自性清净、一切皆空的观念相吻合。
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大雄山下虎”和“千里踏人驹”作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强大和力量。这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人如果真正看透了自我,放下了贪嗔痴,他就能像山下的猛虎一样勇猛无惧,也能像奔驰千里的马匹一样一往无前。整首诗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形象生动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无心道人梁长道以偈见寄次韵》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作品。释慧空(?-1149),字全翁,号笑隐大禅师。其生卒年不可考,但从活动时期看,大致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此阶段社会政治局势紧张。在北方,金人南侵,中原沦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而南方的南宋政权则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在此背景下,释慧空作为一位出家人,深感世事无常,故而写下此诗。
在诗的创作时期,释慧空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游历四方,交游广泛,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他不断磨练自己的诗歌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首诗中,他以“无心道人”自喻,表达了超然物外、无心无念的心境,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此外,释慧空所处的时代,正值禅宗兴盛的时期。禅宗主张顿悟成佛,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释慧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学观念。他在诗中将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相结合,使得这首诗既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