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内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鹿群关照着它们的幼崽,燕子和小鸟各自有伴相随。
与你结为夫妻,却五年间有三度离别。
孩子们怎能不思念你,母亲年岁已高,妹妹也已成年。
父亲和子女各自追随母亲,这情景既喜又悲。
相隔万里的路途,你去往何处何时能回?
三年时光难预测,白头偕老是我们共同期待。
一百亩地不算多,足够家人温饱度日。
千言万语在心头,却无法尽情倾诉,抱怨的话该向谁说呢?
去完善
释义
1. 麀麌:指鹿类动物,这里用来比喻人之相聚。
2. 燕雀各有随:燕雀指小燕子和麻雀,这里用来比喻人们各有伴侣。
3. 子:指妻子。
4. 三五年:即三年或五年。
5. 儿女:指陈师道的子女。
6. 母老:指妻子的母亲已经年老。
7. 妹已笄:妹妹已经成年。
8. 关河:关隘江河,这里泛指远方。
9. 三岁:指三年。
10. 白首:指白头偕老。
11. 百亩:指一百亩地,这里泛指土地。
12. 数口:指几个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陈师道对自己与妻子的关爱和思念之情。他用“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的生动比喻,展现出动物世界中亲子情深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人类生活中家庭亲情的珍贵。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他们夫妇五年间的三次别离,通过子女、母亲和自己的情感角度来表现家庭离别的苦痛。最后,诗人以“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发问,表达了对妻子远行的担忧和对团聚的期待。整首诗充满真情实感,语言质朴而感人至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内》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从诗题“送内”来看,此诗可能是陈师道在送别妻子时所创作的。在陈师道的时代,交通不便,离别往往成为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情景,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有抒发离情别绪的作品出现。
陈师道,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生活坎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教书为生。他的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他的时代,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政治腐败严重,科举制度逐渐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知识分子地位下降。这些时代背景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