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夜对月

标题包含
中秋夜对月
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万方期一夕,到晓是经年。 影蔽星芒尽,光分物状全。惟应苦吟者,目断向遥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棠,字文化,号竹隐,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玄宗至德宗时期(756-805年)。 许棠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砍柴为生。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在唐代文人中,许棠以其质朴的诗风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每个时刻都是圆的,但在中秋夜的月光尤为明亮。全国人民都希望这一夜可以长久,但实际上过了一晚就又是一年。 月光遮住了星星的光芒,让人们可以看到周围物体的全貌。然而,只有那些苦苦思乡的诗人,才会望向遥远的天空,久久不能释怀。
去完善
释义
1. 月月:每个月的月亮。 2. 势:情势,情况。 3. 圆:圆满,指月亮满盈的状态。 4. 中:中间,这里指秋季的中旬。 5. 秋:秋天。 6. 朗:明亮,这里指月光皎洁。 7. 偏:偏向一方,这里是说月亮在中秋时比其他时候更明亮。 8. 万方:四面八方,泛指各地。 9. 期:期待,期望。 10. 一夕:一夜。 11. 到晓:到天亮的时候。 12. 是:变成。 13. 经年:经过一整年。 14. 影:月亮的影子。 15. 蔽:遮蔽,遮挡。 16. 星芒:星星的光芒。 17. 光:月光。 18. 分:分散。 19. 物状:物体的形状。 20. 全:完整,全面。 21. 唯:只有。 22. 应:应该。 23. 苦吟者:苦苦思索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24. 目断:极目远望。 25. 向:朝着。 26. 遥天:遥远的天空。
去完善
赏析
《中秋夜对月》是唐代诗人许棠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中秋节夜晚赏月的情景。本诗以月亮的圆缺为线索,通过对月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点明了中秋赏月这一主题。“月月势皆圆”说明每个月的月亮都有圆的时候,而“中秋朗最偏”则强调了中秋节这天晚上的月亮尤为明亮。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中秋月圆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颔联“万方期一夕,到晓是经年”,描述了人们在中秋之夜盼望团圆的心情。“万方期一夕”意味着千家万户都在期盼这短暂的一夜团聚,而“到晓是经年”则表示人们心中那长久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传达了人们渴望团圆,却又无法相见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影蔽星芒尽,光分物状全”,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表现了中秋之月的明亮程度。“影蔽星芒尽”是指月亮的光辉使星星的光芒变得微弱,“光分物状全”是说月光将物体的形状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两句用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秋月色之美。 尾联“惟应苦吟者,目断向遥天”,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惟应苦吟者”指的是那些因离别而痛苦的人,“目断向遥天”则是说他们抬头仰望遥远的天空,期盼着团聚的时刻。这两句抒发了人们对于团圆的热切期待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夜对月》是唐朝诗人许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创作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在这一年中,许棠遭遇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先是科举考试失利,未能金榜题名。随后又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流亡在外。这些遭遇使得他倍感孤独和无助,同时也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当时的中秋佳节,人们在赏月的同时,还会祈求家人团圆、平安幸福。然而,对于流离失所的许棠来说,这个节日却显得格外凄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棠创作了这首《中秋夜对月》,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控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