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梅
摽梅其实七,此特损其三。
风赋久不作,有诗谁共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摽梅其实七"是指梅子熟了,可以摘了。"此特损其三"表示已经摘了十分之三。 "风赋久不作"是描述季节变化,和风相关的内容很久没有出现了。 "有诗谁共谈"代表虽然有诗意,但是无人一起谈论和分享。 总的来说,这四句诗描绘的是作者面对成熟但尚未采摘的梅子,感慨时节变迁、风景不再以及孤独的心境。
去完善
释义
1. 摽:脱落、落下。这里指果实成熟时自然脱离枝头。
2. 梅其实七:指七个成熟的梅子。
3. 损:减去、减少。
4. 风赋:指借风力让梅子脱落的诗歌。赋是一种古诗体,此处指的是赞美或描述某种事物的诗歌。
5. 久不作:很久没有写出来。
去完善
赏析
《四望梅》是南宋诗人方蒙仲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的热爱。
首句“摽梅其实七”,诗人以七成的梅花凋谢比喻时光的流逝,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此特损其三”,诗人用具体的数据进一步强调了梅花的凋谢程度,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第二句“风赋久不作”,诗人借助于风的赋辞,表达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怀念。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学氛围不浓,没有人与他一起谈论诗歌。这种孤独感在“有诗谁共谈”一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渴望有人能够与他共享诗歌的乐趣,但又感叹知音难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凋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的热爱。同时,诗人也对当时的文学氛围表示了不满,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望梅》是南宋诗人方蒙仲创作的一首咏梅诗。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13世纪之间。在这个时代,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方蒙仲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此深感忧虑。他在这首诗中借梅花表达了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坚贞不屈的品质和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意志。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