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端公春雪见寄
造化多情状物亲,剪花铺玉万重新。
闲飘上路呈丰岁,狂舞中庭学醉春。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遥知独立芝兰阁,满眼清光压俗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它总是以无数新奇的方式展现着自己,就像一朵朵鲜花被精心裁剪和铺展在玉石之上,让人叹为观止。悠闲的风儿吹过道路,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而狂野的风儿则在庭院中舞蹈,仿佛在模仿醉态中的春天。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感觉,让诗人们不禁想起了那些探寻美景的朋友。歌唱的人也可以以此表达他们的热情与才华,传递巴蜀人的故事。而那些远离尘嚣,独坐在芝兰阁的人们,他们的心灵充满了清新脱俗的光芒,足以压过世间一切庸俗之气。
去完善
释义
1. 奉酬:指回答别人的赠诗。
2. 端公:即唐代诗人韦端己,曾任江州刺史等官职,后世因其号称为端公。
3. 春雪:指春天的雪。
4. 造化:创造和演化,这里指大自然。
5. 多情:富有情感。
6. 状物亲:描绘事物亲切生动。
7. 剪花:形容雪花形状像剪刀裁剪的花。
8. 铺玉:形容雪铺满地面的景象如白玉一般。
9. 万重新:表示数量众多,千变万化。
10. 闲飘:悠闲飘落。
11. 丰岁:丰收的年景。
12. 狂舞:形容雪在空中飞舞的状态。
13. 中庭:宅院中的院子。
14. 醉春:陶醉在春天的氛围中。
15. 兴逸:兴致高逸。
16. 何妨:不妨,表示愿意。
17. 剡客:指唐代诗人杜甫,其曾游历剡溪。
18. 唱高:指歌声嘹亮。
19. 巴人:巴地的百姓,此处代指普通的劳动人民。
20. 独立:独自站立。
21. 芝兰阁:阁楼名,寓意高尚品质。
22. 清光:清朗的光线。
23. 压俗尘:压制世俗纷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奉酬端公春雪见寄》中,诗人杨巨源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春雪描绘得生动活泼。诗人首先通过“造化多情状物亲”这一句,表达了大自然在塑造万物时的独特魅力和关爱之情。接下来的“剪花铺玉万重新”则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春雪如花瓣般飘落的景象。
接下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春雪:“闲飘上路呈丰岁”描写了春雪给道路带来的宁静和吉祥,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而“狂舞中庭学醉春”则展示出春雪在中庭跳舞般的欢快景象,仿佛沉醉在春天的氛围之中。
诗人在下阙中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这里的“剡客”指的是唐朝著名文人李白,他在游历江南时曾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诗人借这句表达了自己纵情山水、寻找知音的渴望。而“唱高还肯寄巴人”则是对音乐艺术的赞美,意味着诗人热爱高雅的艺术,同时也尊重民间的质朴文化。
最后,诗人以“遥知独立芝兰阁,满眼清光压俗尘”收尾,意境高远。诗人想象着自己独自在芝兰阁欣赏着春雪的美景,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清新脱俗之气,彻底忘却了世俗的烦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酬端公春雪见寄》是唐朝诗人杨巨源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8年至762年之间,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唐玄宗李隆基和皇子李亨先后成为皇帝,唐朝的国力逐渐恢复。然而,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朝政腐败严重,民生疾苦,这使得文人墨客对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杨巨源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他才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然而,他的官运并不亨通,曾两次被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的感受更加深刻,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悲悯之情。
在这段时期,唐朝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盛唐时期的豪放、磅礴转向了中唐时期的深沉、内敛。诗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感慨和忧虑。杨巨源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潮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中,杨巨源通过对春雪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注。他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春雪比作贤能之士,表达了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待。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