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园丁洗竹
种竹年华晚,新添数百竿。
低垂非我好,冗长要人删。
直节心期露,疎行眼界宽。
从兹风月夜,清白足相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种植竹子稍显迟暮的时光里,我新增加了数百根竹竿。
低垂的姿态不是我喜欢的,冗长的部分需要有人修剪。
笔直的竹节象征着内心的期许,稀疏的排列让视野更加宽广。
从此在这风和月色的夜晚,保持清白足以安然处世。
去完善
释义
1. 课:教导、指导。2. 园丁:这里指竹子种植者。3. 洗竹:修剪竹林。4. 年华:时间、年纪。5. 新添:新增。6. 数百竿:数量为数百的竹子。7. 低垂:向下垂着。8. 冗长:繁琐累赘。9. 要人删:需要别人来修剪。10. 直节:笔直的竹子。11. 心期露:心中的期待显露出来。12. 疎行:稀疏地生长。13. 眼界宽:视野变得宽阔。14. 从兹:从此。15. 清白:纯净洁白。16. 足相安:足够让人安心。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种竹”为题,抒发了自身对竹子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赞美了竹子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诗人崇尚清白、正直品质的道德追求。
诗的第一句,“种竹年华晚,新添数百竿”,表达了诗人晚年种植竹子的心情,而“数百竿”又说明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第二句,“低垂非我好,冗长要人删”,揭示了竹子刚正不阿的特点,即虽然身处困境之中,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屈服于环境的压力。第三句,“直节心期露,疎行眼界宽”,则通过竹子的直节和疏行表现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宽阔的视野。最后两句,“从兹风月夜,清白足相安”,以清风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所代表的清白品质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自己道德理想的执着坚守。
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竹子的描述,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人们对竹子和诗人的崇高品质产生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课园丁洗竹》是南宋诗人曹彦约的一首描绘竹子生长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公元1225年-1264年),即公元1240年至1250年间。
在这个时期,曹彦约曾任郡守、州牧等职,因在任上清廉正直,关心民生,受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然而,他也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权臣的排挤和陷害。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曹彦约可能正因官场斗争而陷入困境,深感世俗的纷扰和无奈。
此时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曹彦约对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产生敬意,希望通过描绘竹子生长来抒发自己的情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不逐繁华势,全生野涧傍。”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坚守本心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