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翥行
破舆不窗帘不旌,短长后先白四丁。
旋牵毳衲裹秋鬓,月露点滴垂青冥。
平明驱入三家市,市人惊见左右视。
笑云非病亦非狂,不与人同与人异。
抑非湖海空橘陈,不老不死亦不灵。
不然天台石桥寺,丹碧剥落泥应真。
须臾一棹修门去,却遣破舆归凤翥。
谓言只借此样僧,非此样僧莫借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破旧的车子没有窗帘也没有旗帜,无论长短先后总有四个白色小丁。
立刻牵起毛毡包裹秋天的头发,月光露水一点一滴洒在青天之上。
清晨驾车进入三个集市,集市的人惊讶地看着我左右转动视线。
笑着说:“我不是病人也不是疯子,既不和人一样也不和别人不同。”
也不是空空如也的湖海和橘子皮,不会变老也不会死去更不会显灵。
如果不是天台山的石桥寺,红色绿色剥落下来应该还是那个泥塑的真身。
一会儿划着船桨走向修身之门,却让破旧的车子返回凤凰飞翔的地方。
据说只能借用这样的僧人,不是这样的僧人不能借用。
去完善
释义
1. 凤翥行:是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2. 破舆:破旧的马车。
3. 不窗帘:没有窗帘的马车。
4. 不旌:没有旗帜的马车。
5. 四丁:指车夫。
6. 毳衲:用羊毛织成的僧袍。
7. 秋鬓:秋天的白发。
8. 月露:指月光和水露。
9. 青冥:天空。
10. 平明:天亮的时候。
11. 三家市:古代城市的集中交易市场。
12. 惊见:惊讶地看见。
13. 左右视:向两边看。
14. 非病亦非狂:既不是生病也不是发疯。
15. 湖海:广大的水域,这里代指世界。
16. 空橘陈:空洞的橘子皮,比喻无用之物。
17. 不老不死:永远不会衰老和死亡。
18. 不灵:没有灵性。
19. 天台石桥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的古刹。
20. 丹碧:红色的石柱。
21. 剥落:脱落、掉落。
22. 泥应真:用泥土塑制的佛像。
23. 修门:指修道。
24. 却遣:再次派遣。
25. 凤翥:凤凰展翅高飞的样子,这里比喻高贵之人。
26. 谓言:说,表示。
27. 样僧:样子像僧人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凤翥行》是宋朝诗人释居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通过描绘一位奇特的僧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宗教等方面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位僧人的奇特形象:他乘坐的破车没有窗帘和旗帜,身后跟着四个白色的随从。这里的“四丁”可能是指僧人的四个弟子或者信徒。随后,诗人又描绘了僧人的穿着和举止:他用毛皮制成的僧袍包裹着自己,头发在秋天里变得花白,月光和露水在他的身上滴落。
接着,诗人讲述了僧人进入市场时的情景:天刚亮,他便驱车上街,市场上的市民都惊讶地打量着他。他的行为看似有些疯狂,但又不失独特之处。这里表现了僧人的特立独行和不拘小节。
接下来,诗人对僧人的身份进行了猜测:他既不是湖海之边的渔夫,也不是不老不死的神仙。那么,他会不会是天台山的石桥寺里的僧人?那里的寺庙已经破旧不堪,泥巴涂在佛像上,显得有些滑稽。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僧人身份的疑惑,同时也暗示了佛教的衰落。
然后,诗人讲述了僧人的离开:他驾驶着小船离开了城市,却把破车留在了凤翥这个地方。这可能是表达了僧人对世俗生活的抛弃和对宗教的执着。
最后,诗人对僧人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僧人非常特别,只有像他这样的僧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尊重。这里表现了对僧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翥行》是南宋诗人释居简的一首名篇。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250年,即南宋理宗时期。在这首诗创作的时候,正值蒙古帝国的崛起和金朝的衰落,南宋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压力。
在诗歌创作时期,释居简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历任官职,但因不满当时朝廷的腐败和政治斗争,辞官回乡,隐居山林。这一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理宗时期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权在蒙古帝国和金朝的夹击下,岌岌可危。而释居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凤凰腾飞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南宋复兴的期许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