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洞庭张乐图
天水相涵万象清,咸池真乐妙无根。
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水:这里指黄河与长江,分别代表着中华大地的东西两方,象征广阔的水面。
2. 咸池:传说中的古乐名。相传为黄帝命伶伦创制,具有美妙的音乐效果。
3. 大音:原意是指宏大的音乐,这里借指中华文化或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
4. 九霄:天空最高处,表示极高的境地或地位。
去完善
赏析
《黄帝洞庭张乐图》是郑思肖描绘黄帝在洞庭举行盛大音乐宴会的诗画作品。诗人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赞美和追思。
“天水相涵万象清”,这句描绘了画面中的景象,天与水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片宁静清澈的景象。这里的水是指洞庭湖,通过湖水与天空的相互辉映,展现了画面的宽广和壮丽。
“咸池真乐妙无根”,这句是对画中音乐的赞美。咸池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之地,象征着音乐的起源。在这里,诗人将咸池与音乐联系起来,表达了音乐的神圣和高贵。同时,“无根”一词也传达了音乐的无穷魅力,无法用言语形容。
“大音岂在九霄外”,这句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伟大和力量。诗人认为,伟大的音乐并非来自九天之外,而是源于人们的内心。这体现了音乐与人心相通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有意听时却不闻”,这句则是诗人对音乐的感慨。他感叹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欲望和执着而无法听到真正的音乐,只有摒弃杂念,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这也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年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才横溢,画作精湛,尤以画竹最为著名。他的这首《黄帝洞庭张乐图》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郑思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游学于江南各地,广交名士,博学多才。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日渐衰弱,他的人生也陷入了一片阴霾。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转而投身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和绘画之中。
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金国和蒙古的双重压迫之下,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思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痛心和忧虑。他通过这首《黄帝洞庭张乐图》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国泰民安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