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
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
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
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
相逢非古意,在我着乌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下雨之后群山变得干净明亮,各处人家冒出的炊烟也是新的。社会风气仍然不尽如人意,风俗习惯又怎能纯正呢?经历了沧桑的老树依然留存着生命的迹象,枯萎的花朵却依然感知到春天的到来。相逢的人并非有意怀旧,只不过我戴着黑色的头巾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千山:指很多山;
2. 炊烟:做饭时烧柴草产生的烟雾;
3. 殊:特别,很;
4. 足:足够,满足;
5. 风俗:民间的风尚和习惯;
6. 淳:朴实,淳厚;
7. 老棘:树名,棘树的别名;
8. 余生意:残留的生机;
9. 槁花:枯花,凋谢的花;
10. 空悟春:凭空领悟到春天的气息;
11. 非古意:不是古代的交往方式;
12. 乌巾:黑色的头巾。

去完善
赏析
《雨后》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天晴、山色纯净的景色,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也显得新鲜而有生机。然而诗人并不乐观,他认为如今的社会风气不佳,风俗也难以变得淳厚。在自然界中,老棘和枯花虽已凋谢,但仍有新的生命在努力生长。所以即使在此种环境下,诗人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全诗展现了诗人深远的哲理思考与傲然独立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冕的《雨后》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而王冕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画家和诗人,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多表现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村百姓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王冕通过描绘雨后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通过对雨后山水、花草、鸟兽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和力量。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在元朝末年的乱世之中,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