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为爱芭蕉绿叶浓,栽时傍竹引清风。
近来怕听愁人雨,斫尽簷前三四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份爱就像那浓郁的芭蕉叶,在种植的时候它紧紧地依傍着竹子,引来了一阵阵的清风。然而最近我害怕听到那让人忧愁的雨声,于是我将屋檐前的三四株芭蕉砍掉了。
去完善
释义
爱:这里是“因为”的意思,表示喜欢的程度深。
绿:指芭蕉的叶子颜色。
叶:就是“叶子”。
浓:此处是指茂盛的样子。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长,可以作为诗中的借物寓意心情。
傍:靠近,邻近的意思。
竹:指竹子。
引:指引,引来。
清:指清新凉爽的风。
风:即“微风”或“清风”。
愁:这里可以理解为忧虑、伤感等情绪。
怕:害怕、担心。
听:指听到。
斫:砍伐。
簷:房子屋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爱”字开篇,表达了对芭蕉叶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芭蕉的种植环境,与翠竹相伴,清风拂过,画面宁静而美好。然而,诗人突然笔锋一转,提到近期害怕听到那让人忧愁的雨声,因此干脆砍去了屋檐前的几丛芭蕉。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矛盾和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也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扰时的决心和行动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南宋诗人胡仲弓创作的一首描绘芭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5年至1269年之间,即南宋中期。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国。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胡仲弓(约1195-1269年),字希吕,号苇航,浙江杭州人。他在年轻时就因才华横溢而闻名,后来成为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然而,尽管他才华出众,但在那个时代,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也使他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在创作《芭蕉》这首诗时,胡仲弓正身处在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当时,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使得江南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胡仲弓以芭蕉为引子,通过对芭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