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陈情十首之一
下笔非能不自休,清谈未足第三流。
梦中读易疑神动,醉里吟诗想鬼愁。
飞鹘岂徒惊燕雀,骑馿直欲度骅骝。
此君须异无人识,惭愧当年遇褚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我虽不能写作不休息,但我的才情也不止于此。我在梦里研读《易经》,感受着神明的力量;醉意中吟咏诗篇,思考着鬼神之谜。我希望如同飞鹘般凌空而起,超越燕雀;以騎馿的方式达到骅骝的高度。这样的我才与众不同,可惜无人能懂,真遗憾当初未曾遇到褚裒那样的知己。
去完善
释义
《上人陈情十首之一》是宋代诗人吴璋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注释:
1.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2. 陈情:抒发情感。
3. 非能不自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4. 清谈:高雅的谈论。
5. 第三流:指超凡脱俗的高雅境界。
6. 梦中读易:指在睡梦中研究《易经》。
7. 疑神动:形容精神集中。
8. 醉里吟诗:喝醉时写诗。
9. 想鬼愁:想象自己是一个充满忧愁的鬼魅。
10. 飞鹘:飞翔的老鹰。
11. 燕雀:小鸟。
12. 骑馿:骑着驴子。
13. 直欲度骅骝:想要超越骏马。
14. 此君:指具有非凡才华的人。
15. 须异无人识:需要与众不同,才能不被世人认识。
16. 惭愧:感激。
17. 当年:那个时候。
18. 遇褚裒:遇到知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叙的口吻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谦逊之意。开头两句中,“下笔非能不自休”表明诗人对于自己的才学有足够的自信;“清谈未足第三流”则表现了他对自己成就的谦虚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作者读书、写诗时的场景:“梦中读易疑神动”暗示出他在钻研《易经》时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而“醉里吟诗想鬼愁”则体现了他在饮酒后的创作中,仿佛与鬼神共舞,显得异常激动。
“飞鹘岂徒惊燕雀,骑馿直欲度骅骝”两句则是作者的抱负所在:他决心像飞鹘那样翱翔天空,而不只是像燕雀一样低空飞行;他要驾驭驴子,度过骏马,实现超越。
最后两句“此君须异无人识,惭愧当年遇褚裒”透露出作者在现实中的际遇并不如意,尽管他的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为此感到有些惭愧。不过他仍然相信自己会遇到知音,就如同当年的褚裒发现了谢安一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人陈情十首之一》是明朝诗人吴璋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在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这个时期正是明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组诗时,吴璋本人正值壮年,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他在任期间,对民众疾苦和吏治腐败深感忧虑,故而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尤其是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吴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对此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民众的疾苦,同时也希望通过诗歌,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因此,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既有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