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保相赞
澄之不清,混之不杂。
融融澹澹,辛辛辣辣。
径山横赞竖赞,终是赞之不著。
但以手加额,道个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杀人不眨眼底观世音菩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澄清也无法完全清澈,混杂在一起也难以区分。
这境界既热烈又恬淡,带着辛辣的味道。
无论是对径山的正面还是侧面赞美,最终都无法完全表达出它的美。
只有用手抚额,称颂那慈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让人敬畏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澄:清澈;澄清
2. 混:混合;混杂
3. 融融:和谐;融洽
4. 澹澹:恬静;安闲
5. 辛酸辣辣:形容滋味浓烈
6. 径山:这里指径山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
7. 横赞竖赞:多方称赞
8. 终是:终究;结果
9. 著:明显;显著
10. 但以手加额:表示敬意或感谢的动作
11. 南无:佛教用语,意为皈依、敬礼或祈求
12. 大慈大悲:对众生关怀爱护的极大慈善心
13. 救苦救难:解救苦难
14. 杀人不眨眼底:形容手段残忍,毫无人性
15. 观世音:佛教菩萨名,慈悲救世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孟保相赞》是一首描绘境界超脱的古诗,从字面上理解,它似乎在描述某种超越世俗的思想和情感。“澄之不清,混之不杂”表明这种思想或情感既不能明确描述,也不容于现实世界。接着,诗人通过“融融澹澹,辛辛辣辣”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复杂多样性和深度。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了对超越世俗的境界的追求和对菩萨(这里可能是比喻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的敬仰。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出作者对生命、世界和宇宙的思考。它既表达了作者的困惑,又展示了他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整首诗语言优美,充满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孟保相赞》是宋代释师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宋朝中期,也就是公元11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巩固,而佛教则逐渐衰微。尽管如此,佛教在民间仍然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
在这个时期,释师范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在禅宗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诗词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界的热爱。在《孟保相赞》这首诗中,他以赞美孟保的品格和才能为主旨,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高度赞誉。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阶段。一方面,宋王朝面临着外患的困扰,如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起义频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师范的作品无疑反映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