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三郎赞
笠雨湿蓑烟,头陀行已圆。
一桡横到底,不踏浙江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披着雨水打湿的斗篷,烟雾缭绕中,一位头陀修行圆满。他划着桨,横渡江面,不踏上浙江的船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笠雨:戴着斗笠的雨中行走。2. 蓑烟:披着蓑衣在烟雾中穿行。3. 头陀:佛教用语,意指以苦行为修行的人。4. 行已圆:修行的境界已经圆满。5. 一桡:这里指的是划桨。6. 横到底:一直划到对岸。7. 不踏浙江船:不乘坐渡浙江的船只,意指要自己亲自努力渡过江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谢三郎赞》是释了惠大师的一首描绘自己修行生活的诗作。首句“笠雨湿蓑烟”,描绘了一幅在风雨中坚持修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次句“头陀行已圆”则表达了诗人已经完成了艰苦的修行,达到了圆满的境界。接着的“一桡横到底,不踏浙江船”两句,形象地比喻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决心,即使面对困难,也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坚定的修行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三郎赞》是宋代诗人释了惠的一首赞美诗,用于表达对谢三郎的敬仰之情。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078年左右,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崇。
释了惠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其人生的黄金时期,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切磋诗词歌赋,探讨人生哲理。在此期间,释了惠还接触到了许多民间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的主人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行为,这使他深受感动,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这使得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诗歌、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交融,使得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更加深入,这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