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夜雨
春色无情老,宵云有恨低。
轻寒借鸿驶,早暝入乌啼。
晦烛风生幔,漂花溜涨溪。
滴阶兼被草,聊此况凄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的景色悄然衰老,夜空的云层显得忧郁而低沉。
微寒的夜晚借着鸿雁的飞翔,早早就迎来了昏暗和乌鸦的啼鸣。
蜡烛的光芒在风中摇曳,花瓣飘落在溪流中随波逐流。
雨滴洒落在台阶和草地,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无尽的哀伤与迷离。
去完善
释义
1. 春:春天
2. 无情:没有感情
3. 老:衰老,这里指春天的消逝
4. 宵云:夜晚的云
5. 有恨:带着哀怨
6. 低:低垂
7. 轻寒:微寒
8. 借鸿驶:借助大雁的飞行速度,形容时间流逝之快
9. 暝:天色昏暗
10. 乌啼:乌鸦啼叫
11. 晦烛:光线暗淡的烛光
12. 风生幔:风吹动帷幕
13. 漂花:落花
14. 溜涨:水流上涨
15. 溪:小溪
16. 滴阶兼被草:雨水滴落在台阶上,落在草丛中
17. 聊此:暂且如此
18. 况凄迷:更加凄凉迷茫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春色无情老,宵云有恨低”,以春光无情地老去和夜空中的乌云显得哀怨低垂起句,渲染了一种风雨交加的气氛。
颔联“轻寒借鸿驶,早暝入乌啼”,借助鸿雁的飞翔描绘出了春天的清冷,又通过傍晚乌鸦的啼叫来表现夜晚的寂静,为下文的“夜雨”铺垫了氛围。
颈联“晦烛风生幔,漂花溜涨溪”,描述了夜雨中昏暗的灯光、飘动的帘幕以及流水暴涨的小溪,进一步展现了夜雨的汹涌。
尾联“滴阶兼被草,聊此况凄迷”,以雨滴打在台阶上和落在草地上的声音结束全诗,体现了诗人对其内心世界的执着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活态度的坚定信念,也反映了诗人渴望突破现实困境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残春夜雨》是宋代文学家宋庠创作的一首描绘暮春夜景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夜晚风雨交加的景象,以及诗人独自听雨的心情。
在公元1046年左右,即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宋庠创作了这首《残春夜雨》。这一时期,正是北宋中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宋庠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传颂。
在诗人的生平经历中,他曾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是一位政治地位显赫的文人。然而,尽管他在官场颇有建树,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种人生际遇下,他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诗歌,如《残春夜雨》等,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