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十四首·外道问佛

标题包含
颂古十四首·外道问佛
鞭影非惟示阿难,敲空作响孰知还。 当时未必皆良马,应妒清风起亦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可湘,法号释可湘,俗名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阿梅。1867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诗人。 释可湘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进入翰林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用鞭子在空中挥舞不仅仅是对阿难进行警示,敲击空气发出声响又有谁知道它的回应呢?可能当时并不是所有的马都是优秀的,而应嫉妒那些起风时飘扬的旗帜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阿难:又称阿难陀,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是佛教十大弟子之一。在佛经中,阿难被佛陀以鞭子抽打的故事常常出现。 2. 鞭影:指用鞭子抽打的动作。 3. 示:显示,指明。 4. 阿难:这里专指阿难陀。 5. 敲空作响:形容虚无的事物发出声响。 6. 孰:谁,哪个。 7. 应妒:应该嫉妒。 8. 清风:此处可以理解为能吹动“幡”的轻风。 9. 起亦幡:起风的时候,风吹动旗子,表示有事情发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禅宗的悟道理念。在诗中,作者借用了"鞭影非惟示阿难"这一典故,比喻教导和启发的方式。"鞭影"并非只是用来警示阿难,也暗示了禅宗教育的启迪方式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教诲,而是通过禅机的引导让弟子自我领悟。接下来“敲空作响孰知还”则描述了这种禅机是深奥而难以理解的。然而,诗人认为,虽然当时可能并不都是能理解这种禅意的人,但这种引领自然、启迪心灵的教诲仍为世人所嫉妒。正如最后两句“当时未必皆良马,应妒清风起亦幡”所言,即使不是所有人在当下都能领会这种教诲的真谛,但终究会有领悟到的人,就如同风起时幡动一般自然而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四首·外道问佛》是唐代诗人释可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佛教的深邃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公元7世纪,也就是初唐时期,是释可湘生活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僧侣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释可湘作为一位高僧,不仅精通佛学,还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的诗歌作品以佛学为主题,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禅宗智慧。 在创作《颂古十四首·外道问佛》时,释可湘可能正在思考如何借助诗歌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精神。他通过描述外道向佛请教的场景,表达了佛教关于人生苦难、因果报应等观念。同时,他也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学习佛法来解脱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 总之,《颂古十四首·外道问佛》这首诗歌展示了释可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佛学的独特见解。在初唐时期,这种以佛学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对于弘扬佛教文化,提高人们对佛教哲学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