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
长安五月火云堆,客子光阴鬓发催。
谋国已嗟无位及,忧家只怕有书来。
榴花照眼何曾摘,萱草惊心不要开。
焉得儿男备征戍,等闲挈取版图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安五月如火云笼罩,匆匆流逝的时间使旅人两鬓斑白。
忧虑国家治理却身无职位,担忧家人消息却又怕家书传来。
石榴花开璀璨却无法采摘,萱草惹人忧心不敢观赏。
何时能得儿郎们保家卫国,平常携带版图而归。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古都之一,位于今陕西西安。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2. 五月火云堆: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云般聚集。
3. 客子:离乡在外的人,此处作者自指。
4. 光阴:时间。
5. 鬓发催:形容头发渐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
6. 谋国:为国家出谋划策。
7. 无位及:无法获得职位(从而为国家效力)。
8. 忧家:担忧家中事务。
9. 有书来:收到家中的书信。
10. 榴花照眼:石榴花开时,花朵鲜艳夺目。
11. 萱草:又名“忘忧草”,传说能令人忘记忧愁。
12. 惊心:使人吃惊。
13. 不要开:萱草的花语是“忘记忧愁”,这里暗示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难以释怀。
14. 焉得:怎能得到。
15. 儿男:男孩,指作者的子孙后代。
16. 征戍:出征守卫边疆。
17. 等闲:轻易地。
18. 挈取:带着。
19. 版图:指国家疆域。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家国》描绘了诗人身处长安时的感慨。首句以“火云堆”来形容五月的长安,既形象地描绘出夏日的炎热,又借此隐喻时局的紧张。接下来两句,诗人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无位可谋,同时担忧家中的消息传来,忧虑之情溢于言表。接着,诗中通过石榴花的照眼和萱草的惊心,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能够投身军旅,为国家争光,实现其未能实现的抱负。整首诗感情深沉,表达了对国家、家庭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家国》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诗的作者是苏泂。
在南宋晚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北方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手中,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苏泂深感忧虑和痛心。
苏泂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在那个时代,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重用。他曾屡次应试不第,仕途受挫,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然而,尽管面对诸多困境,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在这首诗《家国》中,苏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他以“风雨飘摇”来形容国家的命运,表达了对于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同时,他也关注到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通过“愁里催人老”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