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
团月临清夜,平分一半秋。
轮侵斜汉迥,色涌大江流。
皎皎惊飞鹊,亭亭喘卧牛。
一川寒练静,十顷素光浮。
碎彩通袁渚,余辉谢庾楼。
翻思杜陵老,岸草泊樯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圆月照临清澈的夜晚,秋色被平分了一半。
明月高悬在天边,它的光芒就像大河流淌。
明亮的月光使得喜鹊受到惊吓而飞起,耕牛在月光下感到寒冷而喘息。
整条河流都显得宁静如水,广袤的原野被月光笼罩着。
明亮的月光洒满整个河流,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袁渚和庾楼的灯光也被这明亮的月光照亮。
我突然想起杜陵的老者,他的船只在岸边停泊,周围的草地上映射着月光。
去完善
释义
团月:团圆之月,指中秋的满月。
临清夜:临照着清朗的夜晚。
平分一半秋:这句诗意味着秋天的一半已经过去。
轮侵斜汉迥:月亮侵犯天空中的银河,表示月光明亮。
色涌大江流:月亮的倒影如同江水一样流动。
皎皎惊飞鹊:明亮的月光使喜鹊受惊而飞。
亭亭喘卧牛:牛在月色下显得宁静而安详。
一川寒练静:秋天的江面平静如一条洁白的绸缎。
十顷素光浮:十顷水面被月光照亮。
碎彩通袁渚:月光洒在美丽的渚上,如同彩色一般。
余辉谢庾楼:夜晚即将结束,剩余的月光渐渐消退。
翻思杜陵老:想到古代的诗人杜甫。
岸草泊樯舟:岸边草丛中的船只在月光下显得宁静而安详。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喻良能的《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中,诗人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开头两句“团月临清夜,平分一半秋”描绘了满月高悬、照亮秋夜的景象,为整首诗营造了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描绘月亮的明亮和江水的涌动,进一步展现了中秋夜色的壮丽。
接下来的四句诗中,“皎皎惊飞鹊,亭亭喘卧牛”描写了在月光照耀下的喜鹊和耕牛,它们或惊慌地飞翔,或安静地休息,这些生动的细节为画面增添了生机。而“一川寒练静,十顷素光浮”则通过对河面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月光的明亮与广阔。
结尾的四句诗中,“碎彩通袁渚,余辉谢庾楼”将月光的柔和色彩和光亮程度进行了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最后两句“翻思杜陵老,岸草泊樯舟”则以杜甫的诗作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喻良能在科举考试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从诗题可知,这是喻良能尝试模仿其他进士的中秋诗篇而创作的。
当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喻良能身为一介书生,一心追求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喻良能虽然才华横溢,但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在这个时期,喻良能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诗词创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风格,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对喻良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墨客们都以儒家经典为信仰,崇尚道德修养,关注国家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喻良能的诗歌作品中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担当和责任。
总之,《试院中秋效诸进士作月涌大江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喻良能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喻良能独特的诗词风格,使其成为了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