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水墨项处士归天台
仙峤倍分元化功,揉蓝翠色一重重。
还家莫更寻山水,自有云山在笔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人山岭加倍展示着天工的神奇,一片又一片的蓝色绿色层层叠叠。
回到家中不要再寻找山水之美,因为美丽的山水已经在笔尖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水墨: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画山水的画家。
2. 项处士:项处士是作者的友人,具体姓名未详。
3. 天台:今浙江天台县,古有著名的天台山,是中国道教南宗的发祥地。
4. 仙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天台山的仙境。
5. 元化:造化,生成万物的自然之力。
6. 揉蓝:形容山脉如同揉皱的蓝色绸缎,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峦起伏的景致。
7. 一重重:一层层,一道道,描绘群山层层叠叠的壮丽景象。
8. 莫更:不要再。
9. 自有:自己就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方处士水墨画艺术的赞美。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山水画中“仙峤”(即山岩、高山)的描绘,展现出了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一种元气充沛的生命力。而“揉蓝翠色一重重”则形象地描绘出画中绿色与蓝色相互交错的层次感。
诗的后两句则是对方处士本人以及他作品风格的赞美。诗人认为方处士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深深地将山的韵味融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当他回到天台故里时,自然能够体悟到这种内在的精神财富,而无需再去寻找外在的山山水水。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艺术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外化,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水墨项处士归天台》是唐朝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74年,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这首诗创作的年代,方干虽然博学多才,但因战乱和宦海沉浮,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最后在晚年才被授予小官。这种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纷纷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这也是水墨项选择隐逸生活的原因。方干在诗中对水墨项的赞美和支持,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