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秦皇墓
左岗青虬盘,右阪白虎踞。谁识此中陵,祖龙藏身处。
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
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
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左边山岗上蜿蜒着青龙,右边山坡上有猛虎静卧。谁能辨认出这个地方就是秦始皇陵所在地呢?另有一片天地,深入地下三层。珍珠般的花朵引来青鸟飞舞,玉石般的影子映衬出白兔的纯洁。
江山易主,万事都随风逝去。白天有人盗挖陵墓,冬天用火焚烧树木。悲哀啊,人们如此珍视死亡,却只是把他们丢弃在这些地方。死去的人已经无法知道发生了什么,回头看向汉朝皇帝的陵墓。
去完善
释义
《经秦皇墓》:鲍溶的一首七言诗,描绘了秦始皇陵的景象。以下是对其中词语的注释:
1. 经:经过,这里是诗人经过秦皇墓的意思。
2. 左岗青虬盘,右阪白虎踞:描述了秦始皇陵左右两边的山丘。青虬、白虎都是神话中的神兽,这里用来形容山丘的形状。
3. 祖龙:秦始皇的称号,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故称“祖龙”。
4. 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描述了秦始皇陵的地形,三泉是指地下深处的泉水,这里用来形容秦始皇陵的深度。
5. 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描述了秦始皇陵内部的景象,珠华、青鸟、玉影、白兔都是指陵墓中的宝物和装饰。
6. 玄冬:冬天的时候。
7. 弃身具:指埋葬死者的物品。
8. 汉文墓:指汉武帝的陵墓,与秦始皇陵相邻。
去完善
赏析
《经秦皇墓》是一首描绘秦始皇陵的古诗。诗人鲍溶通过对秦始皇陵周围的地理环境、建筑风貌和陵墓内部珍宝的描述,表达了对其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讽刺。
首先,“左岗青虬盘,右阪白虎踞”展现了秦始皇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他的陵墓仍然处于自然环境的统治之下,这里的青龙和白爪代表了生机与死亡的对比,预示着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梦想终究会破灭。
接下来,“谁识此中陵,祖龙藏身处”揭示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历史的探索欲望。此处虽然已经成为古迹,但仍然是人类对于权力追逐的象征。诗人以“祖龙”来称呼秦始皇,意味着他的功业无法磨灭,但也反映出他的暴政所带来的恶果。
随后,“别为一天地,下入三泉路。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详细描绘了秦始皇陵的内部景象。这一节描述了陵墓内部的豪华,却同时也暗示了这里并非极乐世界,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生灵,如青鸟和白兔,可能象征的是死者的灵魂或秦始皇内心的恐惧。
紧接着,“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体现了历史的长河中,江山与人世的改变。纵使秦始皇企图千秋万代,但他死后陵墓被盗,火焰烧毁一切,象征着权力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
最后,“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死者不复知,回看汉文墓。”表达了诗人对秦始皇以及历代帝王的怜悯和讽刺。他们生前的荣华富贵最终无法带来永久的安宁,反而成为别人的玩物。他们的死亡使他们的梦想化为泡影,他们的陵墓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鲍溶的这首《经秦皇墓》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他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吏。他自幼好学,成年后历任县尉、丞相等职,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创作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牛李党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力衰微,百姓生活困苦。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他的陵墓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思考未来的象征。鲍溶在游览秦陵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经秦皇墓》。
鲍溶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他认为,无论多么强大的统治者,最终都会成为历史的过客。他对秦始皇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同时,他也流露出对民众疾苦的关切,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