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如豆
春去雨霏霏,青梅未接时。
青青几万斛,可惜不充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逝去时细雨纷纷,青涩的梅子尚未成熟。
青翠的梅子成千上万,却无法填饱肚子,实在可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方蒙仲:南宋诗人,字文饶,号空明子。
2. 青梅如豆:形容春天的梅子果实小得像豆子一样。
3. 春去雨霏霏:春天过去了,春雨依然绵绵不断。
4. 未接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
5. 青青几万斛:形容梅子的数量很多。
6.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
7. 可惜不充饥:可惜的是这些梅子不能用来填饱肚子。
去完善
赏析
《青梅如豆》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离去之时,细雨绵绵的景象。诗人以“青梅如豆”为主题,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青梅果实的喜爱之情。在诗中,“春去雨霏霏,青梅未接时”意味着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而梅子尚未成熟,无法采摘品尝。接下来的诗句“青青几万斛,可惜不充饥”则表达了诗人对满树青涩梅子的惋惜之情,它们虽然数量繁多,但却不能作为食物填饱肚子。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青梅果实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生活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梅如豆》是南宋诗人方蒙仲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诗人们却将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自然田园生活,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方蒙仲作为南宋诗人,同样受到了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他通过对青梅、豆子等日常事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在此时期,方蒙仲的人生际遇也颇富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在这一时期,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忧虑逐渐转化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也正是他在《青梅如豆》一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基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