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掩卷

标题包含
掩卷
掩卷频秋望,无人共展眉。 残阳留古树,白鸟下寒池。 簪组心还倦,风骚志未衰。 登临一长叹,还失渭川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 早年经历:寇准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寇湘曾担任国子监教授。寇准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在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合上书页,频频眺望秋天,却没有人可以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夕阳映照在古树上,白色的鸟儿飞向寒冷的池塘。 虽然已被世俗束缚,但我的心依然感到疲惫;而我的诗人之志并未衰退。 登高远望时,我不禁长长叹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渭水之畔,重拾往日的时光呢?
去完善
释义
《掩卷》:该诗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作者是北宋名臣寇准。 1. 寇准: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被封为莱国公。 2. 掩卷频秋望:掩卷,指合上书本;秋望,秋天的景象。这句描述的是在秋天的时候频繁地抬头张望。 3. 无人共展眉:展眉,展开眉头,表示愉快的心情。这句形容没有人陪伴自己共同欣赏美景。 4. 残阳留古树:残阳,落日的阳光;古树,古老的树木。这句描绘的是夕阳余晖照在古老的树上。 5. 白鸟下寒池:白鸟,白色的鸟类;寒池,寒冷的池塘。这句表示白色的鸟儿在寒冷的池塘边飞翔。 6. 簪组心还倦:簪组,古代官僚的冠饰;心还倦,内心仍然感到疲倦。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7. 风骚志未衰:风骚,指文学才华;志未衰,志向尚未消退。这句表示自己虽然疲惫,但文人的志气还在。 8. 登临一长叹:登临,登上高处;一长叹,深深的叹息。这句表达的是作者登高远望时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9. 还失渭川期:渭川,陕西省的渭水;期,期望,愿望。这句表明失去了回到故乡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掩卷频秋望,无人共展眉”,表明诗人独坐书桌前,满怀心事地频繁翻阅书籍,期望能与人分享喜悦或忧伤的心情。然而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共享这份情感的人。 颔联“残阳留古树,白鸟下寒池”描绘了暮色中宁静的景色。夕阳映照在古老的树上,将最后的余晖留在枝头;白色的小鸟从寒冷的水面上飞过,悠然自得。看似平静的景象,实际上却隐含着深深的孤独感。 颈联“簪组心还倦,风骚志未衰”体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以及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尽管身处官场,心中却疲惫不堪,而在诗歌创作方面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激情。这一联表达了对人生矛盾无奈的思考,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尾联“登临一长叹,还失渭川期”传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产生的无限感慨。曾经的理想与抱负仿佛渐行渐远,面对现实中难以逾越的鸿沟,诗人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掩卷》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寇准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8年-1020年,也就是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寇准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两度担任宰相,但因性格耿直而备受排挤,最后被贬至雷州任职。尽管身处逆境,寇准依然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诗歌成为社会主流的文化形式。寇准的这首诗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他们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