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袭美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霜实常闻秋半夜,天台天竺堕云岑。
如何两地无人种,却是湘漓是桂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夜晚常常听到霜冻的声音,在天台和天竺两个地方都沉浸在了云海之中。
为什么这两个地方都没有人种植呢?原来是湘江和漓江的源头在桂林啊。
去完善
释义
"天竺寺":寺庙名,位于江苏苏州,陆龟蒙在此题诗。
"霜实":指桂花,因花白色或黄色,与霜色相似,故称霜实。
"秋半夜":指秋天的中秋节。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此处借指天竺寺所在的地理位置。
"天竺":山名,在浙江杭州市西,此处借指天竺寺所在的地理位置。
"堕云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湘漓":即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漓江,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两者均产桂花。
"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因为盛产桂花,所以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描绘秋天桂花的诗。首句“霜实常闻秋半夜”,以“霜实”形象地描述了桂花的花朵,同时点明了季节是秋天。次句“天台天竺堕云岑”,则用“天台”和“天竺”两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借指桂花的产地。
接下来的两句“如何两地无人种,却是湘漓是桂林”,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天台、天竺等地没有种植桂花,而在湖南的湘江、漓江一带却有很多桂花树呢?这是一个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桂花的喜爱和对地理分布的疑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和袭美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是唐朝诗人陆龟蒙创作于唐末时期的一首赏月怀人诗。陆龟蒙生活在唐朝晚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代。
在当时,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尤以散文和诗歌见长,其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首诗是在中秋之夜,身处寺庙的陆龟蒙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想到故乡的亲人,心生思念之情而作。
在唐末这个特殊时期,一方面由于战争和社会矛盾,人们的生活充满困苦;另一方面,文人墨客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越发凸显。在这个背景下,陆龟蒙创作了这首借景抒情的诗篇,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平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