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知县咏雪
一夜云潢剪素娥,平明门外柰诗何。
灞桥郑五方如许,冰柱刘叉更患多。
众版并题吾岂敢,扁舟乘兴子能过。
不嫌茅舍无毡否,共续长安慷慨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空中的云朵如同裁剪过的素雅嫦娥,清晨在门外遇到诗歌应该怎么办呢?
像灞桥的郑五一样潇洒自在,冰柱般的刘叉却有许多麻烦。
我不敢接受各种版本的赞美,而愿意驾着扁舟顺水行舟。
我不介意茅屋中没有毛毡,只想和你一起继续长安的慷慨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云潢":指天空中洁白的云朵。
2. "素娥":这里指的是雪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是月宫的主人,因此古人常用“素娥”来代指月亮,这里是诗人以月亮比喻雪花。
3. "平明":即黎明时分。
4. "柰诗何":感叹写不出赞美雪的诗篇。"柰"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无奈。
5. "灞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历史上著名的送别地点之一。"郑五":指唐代诗人郑綮,他以咏雪诗闻名,此处用他来形容雪的美景。
6. "冰柱":指冰雪凝结成的柱状物。"刘叉":唐代诗人,他的作品中有描述冰柱的诗句。这里用来形容雪的形态。
7. "众版":指众多的诗篇或书籍。
8. "扁舟":小船。
9. "茅舍":简陋的房屋。
10. "长安":我国古都之一,位于陕西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刘知县共同赏雪的情景,以及二人对雪景的共同热爱和赞赏。"一夜云潢剪素娥"描述了下雪的景象,形象地刻画了雪花飘落的场景。而"平明门外柰诗何"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感慨,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接着,诗人通过提及灞桥郑五和冰柱刘叉,进一步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雪景的热爱。最后,"不嫌茅舍无毡否,共续长安慷慨歌"则表现出了诗人与刘知县共同面对困境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刘知县咏雪》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五言诗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正值国家政局动荡、战事频发之际。
在这段时间里,项安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历任县丞、知县等地方官员,关心民生疾苦。他与刘知县的友谊深厚,时常互相切磋文学,交流政见。当刘知县邀请他一起欣赏雪景时,他写下了这首描绘雪景的优美诗篇。
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领土被金国侵占。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在此背景下,诗人通过赞美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通过描述雪花飞舞、覆盖山川的美景,表达了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