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楝花

标题包含
楝花
吹将二十四番愁,锦样群芳逐急流。 风信到花春自往,霜华著子晚谁收。 树攒密萼屯阴重,瓣落高枝缀藓稠。 霞外曾传香醉咏,莺莺未啭舌应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散24种忧愁,锦绣般的花朵竞相追逐流水。 花期已至,春风自会到来;霜降之时,谁会收起成熟的果实? 树叶繁茂,遮住阳光,带来浓重的阴凉;花瓣凋落,挂满枝头,铺满了苔藓。 霞光之外传来醉人的香气,莺莺鸟还未鸣叫,舌头应该还很柔软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二十四番:指南方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这里表示整个春季的变换。 2. 锦样群芳:比喻众多花卉争相开放的场景。锦样,织锦的花样。 3. 急流:形容花开花落,像水流一样迅速。 4. 风信:指风吹过的信息,暗示季节的变化。 5. 霜华:秋天的寒霜,比喻花的凋零。 6. 子:指果实,这里用来形容花朵凋谢后的状态。 7. 树攒密萼:花朵密集地生长在树上。萼,花瓣下方的一圈绿色小片。 8. 屯阴重:形容树木浓密的阴影。屯,聚集。阴,阴影。 9. 瓣落高枝:指花朵凋落在高高的树枝上。 10. 缀藓稠:藓,苔藓;稠,密集。这句意思是花朵凋落在高高的树枝上,点缀着密集的苔藓。 11. 霞外:霞光之外,形容美丽的景象。 12. 香醉咏:用香气使人陶醉的诗句。 13. 莺莺:指黄莺鸟。 14. 未啭:指黄莺鸟尚未开始鸣叫。啭,鸟儿鸣叫的声音。 15. 舌应柔:指黄莺鸟的叫声应该非常柔和。
去完善
赏析
《楝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描绘楝花盛开的诗。这首诗通过对楝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先,诗人在第一句中通过“吹将二十四番愁”的表述,表达了四季更替、时光流转的感慨。这里的“二十四番愁”是指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同时,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季节变换、花开花落的无奈与哀愁。 接下来的两句“锦样群芳逐急流。风信到花春自往,霜华著子晚谁收。”诗人以“锦样群芳逐急流”比喻百花竞相绽放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而“风信到花春自往”则表达了对春天自然到来的感叹。紧接着的“霜华著子晚谁收”则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的担忧,担心楝树的果实晚熟而无法被采摘。 第三联“树攒密萼屯阴重,瓣落高枝缀藓稠。”这两句具体描绘了楝花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楝树花蕾密集和花瓣凋落的观察,表现了楝花的美丽与衰败共存的特点。其中“阴重”和“缀藓稠”两个词语更是形象地描绘出了楝花在枝头盛开和凋谢的情景。 最后一联“霞外曾传香醉咏,莺莺未啭舌应柔。”诗人用“霞外曾传香醉咏”表达了自己对楝花香气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楝花的美丽令人陶醉。最后一句“莺莺未啭舌应柔”则是通过对黄莺尚未鸣叫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期待。 总的来说,《楝花》这首诗通过描绘楝花的美丽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花开花落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楝花独有的美感和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楝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8年前后,正值南宋末年。在这段时间里,董嗣杲生活艰苦,屡试不第,漂泊四方。他曾担任过幕僚、塾师等职位,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诗人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朝和蒙古势力不断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对现实感到愤懑和无奈。 董嗣杲通过描绘楝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这动荡年代中的孤独与忧国之情。楝花虽美,但却无人欣赏;诗人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重用。这首诗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