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火山口的赤亭处,五月的火山涌动着浓厚的火焰。
这火焰在山间凝聚,使得周围的鸟儿都无法靠近。
日出时火势似乎变小,而日落时又与细雨混为一体。
那燃烧的火光映照在铁门关的树木上,而火山的烟尘则遮掩了远方的交河戍楼。
在这漫长的行旅中,远处的烽火台就像是一座山脉,云彩飘荡在山顶,伴随着马儿渐渐远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火山:这里指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西北部的火焰山,又称“赤石山”。因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表面寸草不生,日照时炽热的气浪蒸腾而上,犹如熊熊烈火,故称火焰山。
2. 赤亭口: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3. 胡风:古代泛指北方边疆地区的风气或文化特征,这里指火焰山一带的风貌。
4. 薄暮:傍晚时分。
5. 铁关: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6. 交河戍:即交河城,又称“交河都护府”,为唐代边疆地区的重要军事戍守地,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7. 火山东:即火焰山以东。

去完善
赏析
《火山云歌送别》这首诗歌描绘了火山地区的奇特景象和气氛,通过火山、火云、飞鸟等元素的刻画,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氛围。在诗中,火山呈现出突兀之状,似在赤亭口拔地而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五月的火云厚重浓郁,仿佛要将整个火山地区包裹其中。
诗人巧妙地运用“飞鸟千里不敢来”这一细节,将火山地区的壮丽景观与自然的恐惧感相互结合,凸显出火山给人们带来的敬畏之心。接下来的诗句中,描述了火山云的时隐时现,如同一股强烈的胡风和细雨交错,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氛围。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铁关树、交河戍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火山地区的边境风情,同时也传达了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山上孤云随马去”则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深感惆怅和留恋。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火山为主题,展示了大自然神奇而壮观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离愁别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火山云歌送别》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49年至755年之间,即唐玄宗天宝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边疆战乱频繁之际,岑参曾两次从军西北边疆,亲身体验了边疆的壮丽风光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精神。
在这个时期,岑参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因文才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先后担任过随军书记、兵曹参军等职。然而,由于对政治斗争的不满和对个人遭遇的感叹,他辞官回乡,开始了漫长的漫游生活。
在天宝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同时也潜伏着危机。皇帝沉湎于奢侈享乐,权臣宦官擅权,边疆战事不断。在这种背景下,岑参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