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
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余新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节时雨水刚刚充足,满山的白色花朵如同美玉般明亮。在春风吹拂中,十里范围内的小桃花已凋谢,只留下新鲜的嫩绿叶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月六日:农历三月初六。
2.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3. 雨初足:指刚刚下过一场春雨。
4. 白花:此处可能指梨花或者其他白色的花朵。
5. 明似玉:形容花朵明亮如玉石一般。
6. 十里春风:指春天柔和的风。
7. 睡眼:形容眼睛昏花的状态。
8. 小桃:指桃花。
9. 余新绿:剩余的新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期间的景色。首句“清明时候雨初足”说明了此时正值清明节,春雨刚停,为接下来的画面铺垫了基础。第二句“白花满山明似玉”展现了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如玉石般明亮,给人以清新之感。第三句“十里春风睡眼中”传达了诗人陶醉于这美景之中的心情,春风拂面,仿佛让人在梦中游荡。最后一句“小桃飘尽余新绿”则展示了桃花凋落之后,新绿仍在的景象,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整首诗色彩鲜明,富有生机,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是南宋诗人喻良能在清明节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道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清明时节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于1157年左右的这首古诗,正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形势较为复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文人墨客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纷纷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喻良能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辞官回乡。在故乡的日子里,他目睹了家乡的风光和民情,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综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喻良能通过观察清明节道中的景色,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情感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遭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