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九首 其一
犯重比丘清浄行,平等性中无损益。
水里不用觅鱼踪,天边何处观鸟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触犯戒律的僧人应该保持清净的行为,在平等心性中不会有损失和收益。
在水中不需要寻找鱼的踪迹,在天边哪里可以观察鸟的足迹呢?
去完善
释义
《颂古三十九首 其一》是宋代僧人释道枢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犯重比丘清浄行":犯重是指犯了佛教戒律的重罪。比丘是梵语,意为“破恶”、“去恶”,是对出家僧人的尊称。清浄行指清净无垢的行为。这句意思是犯戒的僧人在修行过程中需要保持清净无垢的行为。
2. "平等性中无损益":平等性是指佛性的平等,即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潜力和可能性。损益是指损失或收益。这句意思是众生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某些行为而导致自身的福慧增减。
3. "水里不用觅鱼踪":这句意思是鱼儿在水中生活,寻找鱼儿的踪迹并不需要离开水面。寓意禅宗修行应从内心寻求解脱之道,不向外在事物寻求。
4. "天边何处观鸟迹":这句意思是鸟儿在空中飞翔,观察鸟儿的足迹无法在天边找到。寓意禅宗修行应抛开一切执著,自然领悟佛法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颂古三十九首·其一》中,释道枢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佛教禅宗的意境。首先,“犯重比丘清浄行”指的是佛教中犯错的人也能修炼出清净无瑕的境界,意味着在修行道路上,无论曾犯何种过错,都可以通过禅定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其次,“平等性中无损益”则强调在佛教眼中,众生皆具有平等的本质,没有优劣之分,这使我们体悟到众生皆可成佛的道理。
接着,作者运用象征性的比喻说明自性清净、法身无碍的禅宗观点:“水里不用觅鱼踪,天边何处观鸟迹。”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人们却很难在水面上找到它的痕迹;同样,翱翔天空的鸟儿虽飞行于天际,但其足迹却无法被人们观察到。这两句暗含了禅宗主张的内省和顿悟之意:世间万物都寓含着佛法,然而这种智慧却并非能够通过外在观察就能领悟到,而是需要我们在内心的清静之地进行深入的探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为我们传递了禅宗的智慧,使读者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提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三十九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道枢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释道枢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游历四方,广结善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顿悟和内心的宁静。在《颂古三十九首 其一》中,他以禅意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的宁静心境。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很多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他们通过参禅悟道,追求心灵的解脱和生活的真谛。释道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歌作品,如《颂古三十九首 其一》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才情和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