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惠文禅者

标题包含
送惠文禅者
正法眼,绝尘沙。 二三四七,水月空花。 千灯续焰曾间,五叶分披未葩。 君不见卷席百丈,掩耳丹霞。 龙行虎步争孤立,尽同云雨去无涯。 文禅文禅,腾焕吾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重显,字明密,号石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他出生于浙江余杭,少年时出家为僧,后来成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传人。 释重显在年轻时曾跟随当时的名僧学习佛法,后来游历四方,参访各地的高僧大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正法眼观,排除世俗纷扰。 二三四七,幻影如水中月。 千年智慧传承,五大支脉尚未绽放。 你没看见那席卷而来的滚滚红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瑰丽景色。 龙腾虎跃,各自独立;云雨相依,无边无际。 文学与禅宗,照亮我心中的方向。
去完善
释义
《送惠文禅者》为一首宋诗,作者释重显是南宋的一位僧人。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下面是诗词中的部分词句注释: 1. 正法眼:指能洞察诸法实相的智慧之眼,即正确理解佛教教义的能力。 2. 尘沙:尘土与沙粒的并称,比喻污浊不堪的环境。此处的“尘沙”指的是世俗世界。 3. 二三四七:这些数字可能表示佛经的某些特定篇章或内容。这里的“二”指禅宗的两种传承方式,如佛祖拈花微笑传法给大迦叶;“三”可能指禅宗的三藏(经、律、论)或三关(初关、重关、牢关);“四”一般指禅宗的四谛(苦、集、灭、道);“七”代表禅宗公案的七室岩等。 4. 水月空花:形容事物的虚幻不实,犹如水中之月和镜中之花。 5. 千灯续焰:出自佛教禅宗的故事,相传六祖慧能曾把宝林寺的斋堂称为“选佛场”,有千人聚集参禅,慧能赞叹说“斯堂真选佛场也!”此后禅林便以“选佛场”来形容高僧说法的场所。此处的“千灯续焰”可能指惠文禅者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6. 五叶分披:此处的“五叶”可能意指禅宗的五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但禅宗后来分化出五宗十三派。 7. 卷席百丈:指禅宗史上的著名禅师百丈怀海与沩山灵佑之间的一则禅机故事。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有一天,沩山问百丈:“老僧百年后,有人累抄百家撰文称颂赞叹,你说这是为什么?”百丈回答说:“不要这样。”沩山又问:“为什么不这样?”百丈却说:“不知道。”沩山听后点了点头。 8. 掩耳丹霞:这个典故与马祖道一的弟子丹霞天然有关。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丹霞天然在石窟中修行时,听到有人诵经,他用手捂住耳朵,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你要我在这个地方住下,却又要我去听别人的声音。”这个典故寓意要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受外界干扰。 9. 龙行虎步:形容高僧大德行走时稳健有力的姿态。 10. 云雨:此处可能是借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佛法的传播与影响。 11. 文禅:指修习佛教教义的学问与禅修实践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禅意的诗,诗人以“正法眼,绝尘沙”开篇,强调禅宗的正法眼藏和超越世俗的意境。接下来用数字“二、三、四、七”描述禅境的水月空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禅宗追求心灵宁静与解脱的思想。 诗歌还提到“千灯续焰”、“五叶分披”等典故,传达了禅宗传承和发展的意义。然后,通过描绘卷席百丈、掩耳丹霞的景象,凸显了禅宗不拘小节、不拘一格的教化方式。 接着,诗句“龙行虎步争孤立,尽同云雨去无涯”,表达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独立面对困境,坚定信念,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风貌。最后,诗人呼唤“文禅文禅,腾焕吾家”,强烈表达了对禅宗文化的尊崇和发扬光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惠文禅者》是北宋时期僧人释重显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僧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释重显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僧人,他不仅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著称,这首《送惠文禅者》就是其中之一。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释重显可能正面临人生的转折或者离别。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朋友或弟子惠文禅者即将远行,或者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冲突。无论如何,这种离别之情都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北宋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以及佛教的发展状况。在这个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这个时代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释重显的诗歌和他的人生经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