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看月

标题包含
八月十五夜看月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矗立千万里,三五再逢秋。此刻光应尽,平时思绪异。九天微现露,四海静无波。惆怅徘徊别,谁共赏碧空。
去完善
释义
《八月十五夜看月》是一首描绘中秋节赏月的古诗。以下是各句的注释: 1. 亭亭千万里:这句形容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之高。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2. 三五复秋中:指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是秋季的正中,所以叫“复秋中”。 3. 此夕光应绝:这句表示中秋夜的月光格外明亮。 4. 常时思不同:这句意味着平时看到的月亮与今天所见到的感觉是不同的。 5. 九霄微有露:九霄,高空的意思;微有露,表示有露水。这句描绘了晴朗夜空的场景。 6. 四海静无风:这句表示整个海域都没有风吹过,非常宁静。 7. 惆怅逡巡别:表示诗人感到忧愁,面对离别之际。 8. 谁能看碧空:这句表示谁能看到这美丽的碧空景象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八月十五夜看月”为题,描绘了诗人观赏中秋明月的美景。首联描述了月亮高悬在天空的壮丽景象,颔联则表现出月光的美与平日里的思念截然不同。颈联写月光下的静谧氛围,不仅写出月色之美,还体现出寂静之中蕴含着的深沉的情感。尾联以诗人的离别惆怅结尾,表现了欣赏这美景时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富有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月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夜看月》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咏月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47年,正值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姚合作为一位著名文人,官至户部尚书,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公元847年这个时间节点,姚合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年,他辞去了尚书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归隐生活。这种人生的转变,使得他在面对自然界的美景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与此同时,唐末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普遍关注社会现实,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民生疾苦的忧虑。然而,姚合却选择了逃避世俗纷扰,将注意力投向了自然美景和田园生活。这也是他在《八月十五夜看月》中表现出的独特审美视角和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八月十五夜看月》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姚合在面对人生抉择和社会现实的同时,选择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来寻找内心的平静。这首诗既展现了他对于月光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