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野水

标题包含
野水
野水不如璧,澄心不觉劳。 与天无表里,共月见分毫。 绿好磨长剑,清宜泛小舠。 淡交今已矣,惆怅越波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野外湖泊犹如清澈的湖水,洗涤心灵疲惫的感觉。和天空不分彼此,共同欣赏明月。绿色的环境适合磨砺成长剑,清澈的水域适合航行小船。淡泊之交已经成为过去,心怀惆怅飘荡在江河湖海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野水:乡村野外的小溪、小河等。这里指代自然的景色。 2.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常用于比喻美好的事物。 3. 澄心:使心情平静下来的意思。 4. 无表里:形容与天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5. 共月见分毫:描述水面上的月亮倒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细微之处。 6. 绿好磨长剑:寓意在绿色的环境中,可以磨砺自己的品质和精神。 7. 清宜泛小舠:清澈的河水适宜于划船欣赏。 8. 淡交:淡薄的人际关系或交情。 9. 越波涛: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野水”为题,实则表达了自身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感叹。首先从对“野水”的描绘入手,诗人以其清澈透明的品质比喻其内心的纯洁和高尚情操,认为心灵如碧水般平静时,可以免除世俗纷争的困扰,体现出诗人的超脱与豁达。接下来两句通过对“野水”与天和月的映照关系,进一步揭示出个人与自然和宇宙的紧密联系以及彼此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 紧接着,诗人又赋予“野水”一种生动的意象:它既像是磨砺宝剑的绿色磨石,又像是可以承载着人生的小舟。这两者代表了诗人渴望实现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既能勇往直前,实现抱负,又能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诗意地生活。同时,“绿好磨长剑,清宜泛小舠”也暗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及自己的淡泊之交已经离去,留下自己独自面对世事的变幻莫测,不禁感到悲哀和惆怅。这不仅是诗人对个人际遇的感伤,也是对整个社会和人世无常的无奈感慨。在整首诗中,诗人将自我情感寄寓于对“野水”的描绘之中,使诗歌既有浓郁的哲理色彩,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水》是唐代诗人钱昭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段时间里,钱昭度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游历山水,抒发情怀。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这一时期,唐诗创作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钱昭度在这首《野水》中,通过对野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