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前坐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灯光照得我无法入睡,风雨交加,洒满西林(一种竹子)。有多少让人牵挂的事情啊,让人在深夜里对着燃尽的炉灰倾诉心事。
去完善
释义
1. 火炉:供暖设备,这里代指温暖的住所。
2. 李群玉: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和音乐。
3. 西林:佛教名词,通常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西天。这里可能是指遥远的西方之地。
4. 书灰:把字写在灰尘上。在这里是比喻一个人深夜无法入睡,在书桌前翻看过去的信件和书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坐在火炉前的情景。首句“孤灯照不寐”中的“孤灯”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而“不寐”则表现了诗人难以入睡的困扰。接下来的“风雨满西林”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困扰,“风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西林”则是诗人与外界隔绝的象征。
在诗的第三句“多少关心事”中,诗人提到了许多令他担忧的事情,这些关心的事可能是生活中的琐事,也可能是对国家、社会的忧虑。最后一句“书灰到夜深”则表达了诗人如何在漫长的深夜里以读书来排遣心中的忧虑。这里的“书灰”指的是烧焦的纸灰,象征着诗人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孤独、忧虑的夜晚中仍然保持阅读的习惯,展现出坚韧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火炉前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创作于晚唐时期。李群玉是唐朝晚期的一位才子,擅长诗词歌赋,但其命运多舛,曾屡次科举不中,晚年才得中进士。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深重。李群玉身处其中,亲身经历了这一时代的苦难与沧桑。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火炉前坐》中,李群玉通过对火炉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寒冷冬天里的孤独与无奈。他用寒冷的冬夜和温暖的火炉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生活中的冷暖无常和人世的沧桑变化。同时,火炉也被看作是人生的象征,代表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使得人们在困境中仍能坚持下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