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
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九日风光堪落帽,中年怀抱更登台。
江山信美因人胜,萸菊逢辰满意开。
二谢风流今复见,千年留句待公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高处,我能吟诗作赋,不需用饮酒行令催促。
重阳节的风雅足以让人脱帽,步入中年更有登上高台的意愿。
江山美丽因为人的存在而更加出色,茱萸和菊花在重阳之时竞相开放。
两位名士的风采今日再次领略,留下了千古名句等待我们来传承。
去完善
释义
1. 李使君:指南朝梁时的诗人李膺。使君,汉代对郡守的尊称。这里是陈师道以李膺自比,表示他和李膺有相同的抱负和才华。
2.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庆祝丰收。
3. 戏马台:在江苏徐州,是项羽当年训练骑兵的地方。后来成为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地方。
4. 高能赋:指善于写诗的人。这里是对李膺的赞美。
5. 吾侪:我们这些人。这里是指和陈师道一起登高赋诗的朋友。
6. 传杯击钵:古代文人聚会时的一种游戏。传杯,是将酒倒入酒杯中,然后依次传递下去,谁接到空杯就要罚酒。击钵,是将小石子扔进铜钵里,看谁扔得准。
7. 风光:指重阳节的美好景色。
8. 落帽:据《晋书·孟嘉传》记载,重阳节日,孟嘉陪同桓温登庐山,风吹掉他的帽子,他却浑然不觉。后人以此来形容重阳节的气氛。
9. 中年:指陈师道创作这首诗时已经四十多岁。
10. 信美:确实美丽。这里用来赞美江山之美。
11. 萸菊:茱萸和菊花。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佩茱萸,赏菊花。
12. 二谢:指南朝宋时的诗人谢灵运和谢脁。他们都以才情著称,被称为“二谢”。
13. 风流:才华出众。
14. 千年留句:这里的“句”指的是诗歌。这句诗是说,虽然已经过去一千年,但是李膺的诗句仍然流传下来,等待着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诗人表达了登高赋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表明自己和李使君都有能登高赋诗的能力,不需要借助于传杯击钵等外在因素来激发创作热情。颔联描绘了九日风光宜人,适合吟咏诗词,中年时期的心境更为成熟,更愿意登上高台以抒发胸怀。颈联将江山之美与人物情感相结合,表达出美景因人而生辉,茱萸和菊花在重阳佳节盛开时更加令人愉悦。尾联则通过怀念二谢的风流才情,寄寓了对李使君的敬意,并期待他能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作者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068年左右。当时作者陈师道正处于壮年时期,曾任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等职。他在文学上成就显著,受到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的赞誉。这首诗是陈师道应友人李使君的邀请,共同登上戏马台即兴创作的。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同时,新旧党争日益激烈,导致文人仕宦浮沉不定。陈师道虽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多次遭到贬谪。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戏马台位于江苏徐州,是西汉时期项羽阅兵的地方。陈师道在此地登高望远,回想古人事迹,不禁生出对历史的感慨。他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经历的辛酸与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