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赵守接竹引岩泉
冰丝宝瑟无胶柱,事省庭空引泉注。
为爱心随水色清,从教竹傍山腰去。
循除㶁㶁听潺湲,华襟湛彻生灵根。
纵使波深池自满,尚嫌鲤跃圆荷翻。
破除崖岸非落泊,虚室融融自出白。
通塞默知个里心,媸妍各付水中色。
自来道体如泉流,昼夜不舍无春秋。
希音解入幽人听,世间俗耳徒箜篌。
沈沈夜永寒声出,宫商寡和鸣琮璧。
山高月冷天地空,寸地希夷无畛域。
架竹主人还记年,山下出泉常不干。
凡物有本自无息,对泉玩理高怀宽。
先生仁念泉初达,苍生镇尔铜乌渴。
太空一滴著人清,生意汪洋湖海阔。
野人不作名利贪,饮水曲肱心自甘。
时乞一瓯空煮茗,快读羲经井九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冰丝宝瑟无胶柱:这件事省厅空可以引泉水注。
为爱心随水色清: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就像流水一样清澈见底。
从教竹傍山腰去:竹子伴随着山腰生长,象征着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循除听潺湲:沿着小路走去,聆听着潺潺的水声。
华襟湛彻生灵根:心中涌起一股生命的力量,如同清泉般滋润万物。
纵使波深池自满:即使面临困难重重,也要保持自信和勇气。
尚嫌鲤跃圆荷翻:还嫌弃鲤鱼在荷叶下跳跃带来的生机活力。
破除崖岸非落泊: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并非消极颓废。
虚室融融自出白:胸怀宽广,自然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通塞默知个里心:对于得失成败,我早已在心中默默领会。
媸妍各付水中色:无论美丑,都让它像水中的倒影一样消逝吧。
自来道体如泉流:人生的真谛如同清泉流淌,永不间断。
希音解入幽人听:只有那些能倾听内心声音的人,才能领悟到这美妙的音乐。
沈沈夜永寒声出:夜晚的寂静中,偶尔传来阵阵寒意。
宫商寡和鸣琮璧:高山上的月色格外冷冽,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个人。
山高月冷天地空:在这寸土之地,我感受到了无边的宁静。
寸地希夷无畛域:这片土地上,我已忘却了世俗的烦恼。
架竹主人还记年:我记得那年我在山下搭了个小屋,山泉时常流淌不息。
凡物有本自无息: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源,生生不息。
对泉玩理高怀宽:面对着泉水,我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心胸变得开阔起来。
先生仁念泉初达:您的仁爱之心如同泉水的源头,滋润着万物。
苍生镇尔铜乌渴:您关注着百姓的疾苦,如同一只寻找水源的乌鸦。
太空一滴著人清:您给予我们清澈的甘露,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生意汪洋湖海阔:我们的事业犹如湖泊一般广阔无垠。
野人不作名利贪:我作为一名山野村夫,并不追求名利。
饮水曲肱心自甘:只要能喝上干净的水,过上平凡的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
时乞一瓯空煮茗:时常向别人讨一口水,煮一壶茶,享受一下悠闲的时光。
快读羲经井九三:闲暇之余,读一读《易经》,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哲理。
去完善
释义
1. 冰丝宝瑟:形容泉水之声悦耳如琴瑟之音。
2. 无胶柱:指弹琴时不用胶住弦柱,任凭其自然振动,比喻引泉的随意自在。
3. 事省庭空:指赵守处理政务简省,庭院显得空旷。
4. 心随水色清:谓人心清静如水。
5. 从教:任随它。
6. 循除:沿着洁净的台阶。
7. 㶁㶁:象声词,形容水流声。
8. 潺湲:缓慢流动的水。
9. 华襟:华丽的衣襟,这里喻指心灵的高尚。
10. 湛彻:清澈见底。
11. 灵根:灵性之源。
12. 波深池自满:即便水深池满,鱼儿依然会跳跃出水面。
13. 圆荷:荷叶。
14. 破除崖岸:消除人为的障碍。
15. 虚室:空明的心境。
16. 个里心:内心世界。
17. 媸妍:美丑。
18. 道体:道的实体。
19. 希音:难得的妙音。
20. 幽人:隐逸之人。
21. 徒箜篌:徒劳无益。
22. 沈沈夜永:寂静的夜晚。
23. 宫商:古代五音中的宫音和商音。
24. 寡和:很少应和。
25. 琮璧:玉制的礼器。
26. 山高月冷:形容环境的清幽。
27. 寸地希夷:在很小的地方也能领悟大道。
28. 畛域:界限。
29. 架竹主人:种植竹子的人,指赵守。
30. 还记年:记载年份。
31. 对泉玩理:面对泉水思考道理。
32. 高怀宽:胸怀宽广。
33. 苍生镇尔铜乌渴:民众依赖泉水如同依赖铜乌。
34. 太空一滴:形容泉水珍贵。
35. 著人清:使人清醒。
36. 生意汪洋湖海阔:形容泉水生生不息,如同湖泊一样广阔。
37. 饮水曲肱:喻指生活简朴。
38. 时乞一瓯:偶尔取用一些。
39. 空煮茗:煮茶。
40. 快读羲经:愉快地阅读《易经》。
41. 井九三:《易经》中“井卦”的第九爻。
去完善
赏析
《赋赵守接竹引岩泉》赏析:
诗人以“接竹引岩泉”为题,描绘了一幅自然、静谧的画卷。诗篇开篇即提到“冰丝宝瑟无胶柱,事省庭空引泉注”,通过比喻泉水的清澈透明,表现了诗人的超脱与清静心态。随后,诗人又以“为爱心随水色清,从教竹傍山腰去”表达了对于山泉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循除㶁㶁听潺湲,华襟湛彻生灵根”句中,诗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到水流的声响及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而接下来的诗句则揭示了诗人在审美观照中所体验到的愉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独特理解。
诗的最后部分以“架竹主人还记年,山下出泉常不干”总结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寓意了生命的源泉和力量。整首诗语言质朴,意象生动,格调高雅,体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赵守接竹引岩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困境之中,北方的金朝对宋发动侵略,南宋王朝疲于应对,民生疾苦,社会动荡。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在诗人阳枋的人生际遇方面,他曾担任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生活,努力改善民生,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此外,阳枋还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江南才子”。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尤其是诗词歌赋的发展尤为突出。当时的文人墨客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阳枋的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诞生的,他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