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邓洵美
忆昔词场共著鞭,当时鶑谷喜同迁。
关河契阔三千里,音信稀疏二十年。
君遇已知依玉帐,我无才藻步花砖。
时情人事堪惆怅,天外相逢一泫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想起曾经一起在诗词场上努力的日子,那时候我们在美丽的山谷中共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分别之后,我们相隔了三千里路程,音信渐渐变得稀少,转眼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你在那里生活得很好,得到了贵人的赏识;而我却没有才华,只能在角落里默默行走。世事沧桑令人感叹不已,今天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意外相逢,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去完善
释义
1. 词场:指科举考场。
2. 鶑谷:比喻人才的聚集之地。
3. 契阔:阔别;分离。
4. 音信稀疏二十年:指与友人多年未联系。
5. 玉帐:古代将帅的营帐。这里借指受到重视的人。
6. 无才藻步花砖:形容自己并无才能可以展示。
7. 花砖:喻指诗赋考试。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李昉与邓洵美在多年后重逢时的感慨之作。首联回忆了诗人们当年共同追求文学的梦想,以及他们在鶯谷的美好时光。颔联通过“关河”和“音信”的对比,表达了他们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颈联描绘了诗人在此期间的生活状况,暗示了他们境遇的不同。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以及重逢时的喜悦与伤感交织的心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邓洵美》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昉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6年-649年)。
在这个时期,李昉历经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位皇帝的统治,唐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在唐高祖时担任过著作郎,后又任中书舍人,参与国史的编纂工作。在唐太宗时,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参与了朝廷的重要决策,这也使得他对国家的治理有深刻的理解。
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唐诗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王之涣、王勃、杨炯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也为李昉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这首《赠邓洵美》诗中,李昉通过对邓洵美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友情的珍视。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种对友情的表达,体现了唐朝文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氛围。
去完善
相关诗词
侍郎吟思愈清逸才无敌唱弥高而和弥寡我已竭而彼转盈欲罢不能盖彰其余刃知难而退甘竖于降旗五章强振于芜音三鼓那成于勇气暂希解甲少遂息肩庶重整其懦兵愿别当其坚阵此时胜负期一决焉却以地僻尘埃少为首希垂采览 其四
侍郎吟思愈清逸才无敌唱弥高而和弥寡我已竭而彼转盈欲罢不能盖彰其余刃知难而退甘竖于降旗五章强振于芜音三鼓那成于勇气暂希解甲少遂息肩庶重整其懦兵愿别当其坚阵此时胜负期一决焉却以地僻尘埃少为首希垂采览 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