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晴
岁序从教自改更,老天有意活苍生。
一冬晴暖雨全少,三日阴寒雪不成。
谩拥地炉然榾柮,每忧时事验欃枪。
庭前问讯枯梅树,怕有南枝绽玉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然界的规律在不断地更迭和变化,这是天意使然,为了滋养万物,赋予生命。一个冬天以来,阳光普照,雨雪稀少,仿佛大自然在与严寒抗争,希望给人间带来温暖和生机。然而,连续三天的阴雨寒冷,使得落雪未能成形,犹如天地间的一场期待落了空。
我抱着热乎乎的地炉,看着燃烧的木柴,心中却担忧着国家的时局,担心着战乱的预兆。走到庭院前,想看看那棵已经干枯的梅树,期望它能顽强生存,也许能在某个角落看到新生的花朵,如同雪中的精灵,期待它在春天来临之前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岁序从教自改更":"岁序"指的是一年的时光;"从教"是听任、顺从的意思;"自改更"则是自然更替。
2. "老天有意活苍生":"老天"即天神,此处泛指大自然;"苍生"是指广大民众。
3. "一冬晴暖雨全少":"一冬"表示整个冬天;"晴暖"指晴朗温暖;"雨全少"是说雨下得很少。
4. "三日阴寒雪不成":"三日"指连续几天;"阴寒"表示天气阴暗寒冷;"雪不成"是说降雪不成功,即没有下雪。
5. "谩拥地炉然榾柮":"谩拥"表示胡乱围绕;"地炉"是地面上的炉子,用于取暖;"然"在此处表燃烧之意;"榾柮"是柴块。
6. "每忧时事验欃枪":"每忧"表示经常担忧;"时事"是当前的时事状况;"验"指验证;"欃枪"比喻战争或战乱的预兆。
7. "庭前问讯枯梅树":"庭前"指庭院的前面;"问讯"意为询问消息。
8. "怕有南枝绽玉英":"怕有"表示可能、也许;"南枝"指南方的枝条,这里可能是诗人想象南方温暖的环境;"绽玉英"形容梅花盛开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冬晴》这首诗描绘了冬季晴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世事的忧虑。诗人通过“岁序从教自改更”这句诗,表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迭是不可改变的,揭示了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用“老天有意活苍生”表达了对上天的感激之情,认为天气的晴朗是有意让众生得以生存。
紧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冬季晴朗的特点:“一冬晴暖雨全少,三日阴寒雪不成。”这两句诗说明了冬季晴朗、温暖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冬季雨雪较少的现象。这为后两句诗中的地炉和梅树提供了背景。
在诗人眼中,生活的困苦和世事的不平让他时常忧心忡忡。他用“谩拥地炉然榾柮,每忧时事验欃枪”来表达自己的忧虑。诗人担忧战争和社会动荡会带给人们苦难,同时又对温暖的家居生活感到满足。
最后,诗人将注意力转向庭院中的梅树,“庭前问讯枯梅树,怕有南枝绽玉英。”虽然环境寒冷,但诗人仍然期待着梅花盛开的美景,这也寓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晴》是南宋诗人杨公远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的崛起、蒙古的征服等,这些都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公远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对诗歌的热爱并未减退,反而更加坚定。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象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
《冬晴》这首诗描写了冬日晴朗的天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虽然生活给了他诸多磨难,但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宋代文人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也使得杨公远的诗作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