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汪路教韵题赵东麓判丞临清堂
结屋俯清溪,萧然迥出奇。
书藏千万卷,梅浸两三枝。
入竹风声细,移花日影迟。
乐山仍乐水,何虑复何思。
菊有陶潜逸,兰无屈子悲。
娱情琴上操,遣兴局间棋。
对客频倾酒,临流賸赋诗。
要将闲度日,只恐道关时。
触目多幽致,留题总色丝。
细吟增敬羡,貂续匪佳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立房屋俯瞰清澈的小溪,显得格外不同凡响。
藏书成千上万的册数,梅花树上有三两枝花开正艳。
走入竹林,风声沙沙作响;移动花朵,阳光投下的影子也显得慢了半拍。
欣赏着山水的乐趣,不需要有太多的忧虑和思考。
菊花中蕴含着陶渊明的超脱之气,兰花里没有屈子的悲伤。
用琴声自我娱乐,以下棋消遣时光。
对客人频频举杯,在水边流连忘返地写诗。
尽情享受悠闲的日子,只是担心日子流逝得太快。
满眼都是幽静雅致的情趣,留下文字总是充满色彩。
轻声吟咏令人更加敬佩羡慕,这不是华丽的辞藻可以比拟的。
去完善
释义
1. 结屋:建筑房屋;
2. 俯:靠近;
3. 清溪:清澈的溪流;
4. 萧然:冷落寂静的样子;
5. 迥:远远地;
6. 奇:奇妙;
7. 书藏:收藏的书籍;
8. 梅浸两三枝:梅花点缀在溪水边;
9. 入竹风声细:进入竹林的声音很细小;
10. 移花日影迟:移动花朵的影子觉得时间过得慢;
11. 乐山仍乐水:喜欢山水景色;
12. 何虑复何思:没有什么忧虑和思考;
13. 菊有陶潜逸:菊花代表陶渊明的高尚情操;
14. 兰无屈子悲:兰花代表屈原的不幸遭遇;
15. 娱情琴上操:通过弹琴来娱乐自己的情感;
16. 遣兴局间棋:以下棋为消遣;
17. 对客频倾酒:频繁地给客人倒酒;
18. 临流賸赋诗:面对着流水写诗;
19. 要:希望;
20. 将闲度日:过上悠闲的生活;
21. 只恐道关时:担心道理被封闭;
22. 触目多幽致:满眼都是幽静的景致;
23. 留题总色丝:留下来题写的总是优美的诗句;
24. 细吟:仔细品味;
25. 增敬羡:增加敬佩和羡慕;
26. 貂续匪佳辞:《聊斋志异·王成》中毛颖献纸的故事,意为不太好的言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公远在游览赵东麓的宅院“临清堂”之后创作的。诗人首先描绘了这座住宅的景色:靠近清澈的小溪,环境清幽而奇特。书房里藏书丰富,梅花也开得正好。接着,诗人具体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宁静和美好:走进竹林,听到细碎的风声;阳光照耀着花朵,显得时光悠长。此外,诗人还强调了主人对山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与世无争的心态。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主人的志趣:赏菊享受着陶渊明式的飘逸,赏兰却没有了屈原式的悲伤。弹琴娱乐自我,下棋消遣时光。这里的主人热情好客,常常与客人一起畅饮美酒,面对流水即兴赋诗。然而诗人又担忧这样的闲暇日子不会长久,难免会遇到世俗的烦恼。所以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感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最后,诗人赞颂了主人的才情,觉得自己的诗句也难以表达出对他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借汪路教韵题赵东麓判丞临清堂》是南宋诗人杨公远所作。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9年至1264年之间,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诗人的影响,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公远正身处南宋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局势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却又无力回天。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波折,曾一度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才重振旗鼓,进入官场。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赵东麓是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曾在官场上共事。赵东麓的“临清堂”是他居住的地方,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杨公远通过借汪路教韵的方式,表达了对赵东麓的怀念之情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友人关怀的感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