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寒行

标题包含
夜寒行
昨日天寒不成醉,今日天寒不成寐。 醉迟得酒可强欢,寐少愁多频发喟。 紫竿苇炬閙荒城,役夫遥作鹳鸭鸣。 拥衾高枕未云苦,熟听但觉令人惊。 乌孙黄鹄飞不返,辽城白骨填未满。 朔风萧萧吹成旗,居人何如去人远。 丈夫无成霜满须,沙场万里星河疏。 南墙诗翁穷据炉,北窗少年犹读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表元(1244年-1310年),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奉化人。元代文学家、诗人。 戴表元出生于南宋末年,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他曾在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南宋灭亡后,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昨天天气寒冷未能喝酒助兴,今天天气寒冷难以入睡。喝得迟一些可以让心情更好,睡得少了忧愁也就多了。紫色杆子和火炬在荒凉的城中显得热闹,而那些劳作的人们却在远处模仿鹳鸟和鸭子叫着。裹紧被子,高枕无忧并不觉得困苦,只是熟悉的声音让人惊慌。乌鸦和天鹅都飞不回来了,辽城的白骨还没有填满。北风呼啸好像旗帜飘扬,居民生活的地方离那片废墟还远吗?男子汉没能取得成就,胡须都花白了,遥远的战场就像银河一样疏离。南边的墙上住着贫穷的诗人靠火炉取暖,北面的窗户下还有年轻人在读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紫竿苇炬:指荒城的灯火。紫竿,紫色竹竿;苇炬,芦苇制成的火把。 2. 闹荒城:热闹而荒凉的城镇。 3. 役夫:从事劳役的人。 4. 鹳鸭鸣:形容役夫的劳作声音。 5. 乌孙:古代西域国名,此处代指边关战场。 6. 黄鹄:传说中的大雁,此处以其飞行遥远喻示征人离家已久。 7. 辽城:辽东古城,这里指边塞之地。 8. 白骨填未满:指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众多。 9. 朔风:北风。 10. 沙场:战场。 11. 星河疏:稀疏的星辰,暗指夜晚。 12. 南墙诗翁:指诗人自己。 13. 穷据炉:围着炉火取暖。 14. 北窗少年:指家中的年轻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夜寒行》,其主题即是诗人戴表元在寒冷的夜晚中感受到的忧虑和思念。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诗人展示了战时社会中的各种苦难与希望。以下是对本诗内容的梳理和赏析: 首联以“不成醉”和“不成寐”起笔,表现出时局严峻、民生疾苦的场景。诗人把醉不成眠的原因归结为“天寒”,从而引入了对战争和苦难的哀叹。 颔联写诗人渴望借酒消愁却无法排遣忧思,表达了战争的创伤和忧虑。这里,“频发喟”是诗人对战乱中百姓命运的感慨。 颈联描绘了边疆烽火四起的景象,以及役夫们在艰难环境下工作的情景。诗人运用“闹荒城”、“鹳鸭鸣”等意象,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又暗示了身处其中的人们面临生存的困境。 腹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对家园的思念之情。他对比了家乡的宁静与边城的动乱,并由此引发对战乱无辜者的同情。同时,通过“乌孙黄鹄飞不返”和“辽城白骨填未满”两句,进一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灾难。 尾联诗人抒发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以此激励自己和年轻一代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守信仰,努力地寻求光明的前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寒行》是南宋诗人戴表元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8年,即南宋末年。这一时期,南宋王朝在蒙古帝国的强大压力下,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戴表元(1248-1310),字孔昭,号剡源先生,浙江奉化人。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家境窘迫。但戴表元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进入了仕途。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屡次遭受贬谪,最后辞官归隐,以教书为生。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政治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蒙古帝国对南宋的进攻日益加剧,使得国家局势愈发紧张。戴表元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的危机和自己的无力回天,于是写下了这首《夜寒行》。 在这首诗中,戴表元描绘了自己在寒冷的夜晚独自行走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他用“北风驱雁”、“霜气凝空”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寒冷气氛,同时也象征着南宋王朝面临的严重困境。而“山鬼瞰灯”、“野狐窥火”等词语,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