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皎洁,云彩深远,春天的气息谁能够主宰?皇宫里的寒冷,湖边堤岸的温暖,时光匆匆如梦幻。
尘土中的街道,明亮的灯光,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牵手漫步了。谁能知道,夜晚的烟雾被禁止,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忧愁和风雨之中。
宣和年间的日子,南渡到临安,美丽的景色仍然如故。古籍散落,头发凌乱,能够写诗的人最痛苦。
江南的道路,今晚的鄜州,这种痛苦又有谁能理解?空自相对,蜡烛熄灭,整个村庄都被社鼓声包围。

去完善
释义
1. 璧月初晴:指月亮初升,明亮如璧。
2. 黛云远澹:黛云,指天空中的云彩;澹,同“淡”,形容云彩的形态。
3. 春事谁主:春事,指春天的美景;谁主,指谁能够主宰春天的美景。
4.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禁苑,指皇宫;娇寒,形容春天的寒冷;湖堤,指湖边的小路;倦暖,形容春天的温暖。
5.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香尘,指路上的灰尘;暗陌,指昏暗的小路;华灯,指明亮的灯光;明昼,形容夜晚的明亮。
6. 长是懒携手去:长是,总是;懒,懒惰;携手,一起散步。
7.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断烟,指夜晚的烟雾;禁夜,禁止夜间活动;愁风雨,指忧愁的天气。
8.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如在故:宣和,指宋朝年号;临安,指现在的杭州;南渡,指南宋迁都杭州;芳景,指春天的美景。
9.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缃帙,指书卷;流离,形容书的散乱;风鬟,形容女子的头发;三五,指三位五位,形容数量不多;能赋词,指能写诗。
10.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江南,指江南地区;无路,指没有通往江南的道路;鄜州,指现在的陕西富县;今夜,今天的夜晚;此苦,这种痛苦。
11.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相对,互相看着;残釭,指即将熄灭的灯火;无寐,无法入睡;满村社鼓,指整个村庄都在庆祝社日。

去完善
赏析
《永遇乐》是宋代文学家刘辰翁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中以璧月、黛云等自然景象起兴,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然而,诗中又流露出一种哀伤与无奈的情绪,仿佛春天的美好时光难以留住,让人感慨万千。
诗中的“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描绘了皇宫内外春天的寒冷与湖堤的温暖,既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而“香尘暗陌,华灯明昼”,则描绘了繁华的城市景象,与“长是懒携手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诗中的“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以雨喻泪,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与同情。而“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如若故”,则回顾了历史上的辉煌岁月,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尊重。
诗中的“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以女性形象象征历史中的女性英雄,她们虽然命运多舛,但却用诗词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与抗争。这种以女性为象征的手法,既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勇敢,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中的“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以鄜州夜雨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无尽哀伤与感慨。而“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则以夜鼓象征历史的寂静与无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感慨。
总的来说,《永遇乐》是一首以历史为背景,以春天为象征,以女性为象征,以夜鼓为结尾的咏史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自己时代的深深忧虑与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76年左右,正值南宋末期,金兵南侵,宋室岌岌可危之时。
在这个时期,刘辰翁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战乱未能进入仕途。后来,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流亡到了福建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此外,刘辰翁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金兵南侵,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在这种背景下,刘辰翁的词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因此,《永遇乐》这首词既是刘辰翁个人人生际遇的写照,也是南宋末期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无奈、悲痛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