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谣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祇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常姑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田野里,麦子正在成熟,蚕儿即将结茧,农民们忙着收获和照顾蚕儿。
半个月阳光充足,一夜之间又阴雨绵绵,麦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
天气忽阴忽晴,古代少见,男耕女织,各司其职。
温度陡升骤降,蚕茧破壳而出,妻子们在忙碌中经营家庭,有些担忧家中的生计。
忙碌了一天的饭菜也不能及时享用,只为了完成繁重的养蚕工作。
刚刚结婚的小妇人可以稍微轻松一些,陪伴婆婆度过每一天。
希望明年也能像今年一样丰收,储备足够的粮食、蚕丝和棉絮。
小妇人不要推脱责任,要担当起家庭的重担,尊敬长辈,爱护丈夫。
去完善
释义
《田家谣》陈造注释:
1. 麦上场:指麦子收割完毕,运送到场上晾晒。场,指打麦的场地。
2. 蚕出筐:指蚕茧收获,从蚕架上取下。筐,指蚕架上的竹筐。
3. 半月天晴一夜雨:指半个月晴天突然下了一夜雨。晴,晴天。
4. 前日麦地皆青秧:指下雨后的第二天,麦地里的麦子都发芽变成了秧苗。青秧,新生的秧苗。
5. 古难得:指这样的天气在古代非常难得。
6. 妇后夫先各努力:指妇女们在后面忙碌,男人们在前面劳作,各自努力为家庭付出。
7. 倏凉骤暖茧易蛾:指温度变化快,导致蚕茧容易生出蛾子。倏凉,瞬间变凉。骤暖,迅速变暖。茧易蛾,蚕茧变成蛾子的现象。
8. 大妇络丝中妇织:指家里的长媳负责络丝,二儿媳负责织布。络丝,将蚕丝梳理成线。织,指织布。
9. 中妇辍闲事铅华:指二儿媳停止梳妆打扮,专心致志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辍闲,停止休闲。铅华,指化妆用的粉末。
10. 不比大妇能忧家:指二儿媳虽然开始担忧家庭事务,但是不如长媳那么操心。
11. 饭熟何曾趁时吃:指家里的女主人因为忙于家务,即使饭熟了也不能及时享用。趁时,按时。
12. 明年愿得如今年:指希望明年的收成和今年一样好。
13. 剩贮二麦饶丝绵:指希望储存足够的粮食,并有多余的丝绵可以出售。剩贮,剩余存储。饶,丰富。
14. 小妇莫辞担上肩:指家里最小的儿媳妇不要推辞挑担子。莫辞,不要拒绝。
15. 却放大妇常姑前:指让她排在长媳之后,依然要尊敬长辈。却放,放在……之后。
去完善
赏析
《田家谣》是南宋诗人陈造所创作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农家劳作的场景与艰辛。整首诗韵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首先,陈造通过对农家的忙碌进行细致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麦收和养蚕这两个重要的农耕环节。在晴天和雨天交替的半个月里,农民们为了迎接丰收,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此外,他还运用“妇后夫先”的形象对比,展现出家庭劳动的有序分工。
其次,陈造通过自然环境的阴晴变化来衬托农民的坚韧性格。虽然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农民们依然相互支持,共同度过难关。同时,他还透过蚕丝业的各个环节,反映出农业生产的辛劳以及家庭的团结协作。
接着,陈造以吃饭为切入点,表达了农民的朴实生活观念。他们辛勤劳作,却把美食留给了家人,凸显了亲情至上的家庭观念。而新嫁娘这一角色形象的出现,则表明农村社会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最后,陈造通过祈福来表达农民对于未来的期许。他衷心祝愿来年能够丰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和蚕丝收入。这样的美好愿景,既是对勤劳农民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总的来说,《田家谣》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卷,其中既有辛勤劳作的身影,也有和谐相处的家庭氛围。陈造以简练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农民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从而使得这首诗成为田园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家谣》是南宋诗人陈造所作。这首诗歌颂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以下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陈造生活在中国南宋时期。当时,虽然南宋与金国达成和议,暂时消除了外患,但国内矛盾仍然尖锐。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造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在州县任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回乡,开始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关心民生问题,写下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在这个特殊时期,农民肩负着繁重的赋税负担,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以维持生计。陈造在亲眼目睹农民的艰辛生活后,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于是创作了这首《田家谣》。诗中以朴实无华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赞美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