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
曲径通幽,小亭依翠,春事才过。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悄无人,一溪山影,可惜被渠分破。
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弯曲的小径通往幽深之处,小亭子坐落在郁郁葱葱的绿荫里,春天的气息刚刚过去。竹笋已经长成竹竿,花儿结出果实,漫长的白天供我们悠闲地坐着欣赏。傍晚时分,苍茫的天空下,在清澈的水边站立,抬起头来看到暮色中飞落的鸥鸟。周围静谧无人,只有一山一水相伴,可惜美景却被河水分割开来。
一生就像一场大梦,我们都是过客,无论南来北往都可以选择。我知道自己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在河中游弋,不过问鱼儿是否也属于我。隔着篱笆呼唤朋友,举起酒杯对着影子,如果有唱歌的,就让它随风飘散。知道陶渊明在水边写下清亮的诗篇,也许就是这种感受吧。
去完善
释义
1. "曲径通幽":描述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僻静的地方,也可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地的艰辛之路。
2. "小亭依翠":翠微指青翠的山色,此句表示有一座小亭子倚靠着青山。
3. "看笋成竿,等花著果":笋长出成为竹子,花朵结成果实,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生长。
4.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也可以形容人的心境或生活态度。
5. "苍苍":形容天空的颜色,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傍晚的景色。
6. "临渊小立":站在水边稍作停留。
7. "引首暮鸥飞堕":抬头看见傍晚的海鸥在降落。
8. "一溪山影":指水流映出山的倒影。
9. "被渠分破":渠是水道,这里形容被流水分割的山影。
10. "百年似梦":表达人生短暂、如梦一般的感觉。
11. "一身如寄":像行李一样寄托在别人那里,暗示自己的命运并非由自己掌握。
12. "南北去留皆可":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可以适应。
13. "我自知鱼,翛然濠上":引用庄子与惠子争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寓言故事,表示自己就像庄子那样超脱物外,对世事看得很开。
14. "隔篱呼取,举杯对影":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杜甫的诗句,表现诗人在田园中自得其乐的生活。
15. "有唱更凭谁和":有人唱歌自然会有其他人应和。
16. "知渊明,清流临赋":知道陶渊明这样的人才能够写出清澈流畅的文章。
17. "得似恁么":如此这般,这样子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永遇乐”,描绘了初夏时节李弥逊在西山钓台新亭的所见所感。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隐逸的志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词的开篇,作者以曲径、小亭和周围的绿意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则传达出作者静观万物生长的悠然心境。随后,“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进一步描述了傍晚时分,作者与溪水、山影为伴的情景。而“一溪山影,可惜被渠分破”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内心的孤独。
下片开始,作者通过“百年似梦,一身如寄”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明人生如梦,短暂无常。然后笔锋一转,作者用“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来表达他的隐逸思想,认为应该像庄子那样超脱世俗纷扰,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传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表示虽有豪情壮志,却无人能懂。最后“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以陶渊明的典故收尾,表现了他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是南宋诗人李弥逊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正值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
在创作这首词时,李弥逊正处在一个人生低谷期。他曾是进士出身,历任国子监主簿、枢密院编修等职,后因直言敢谏被贬出京。在这个特殊时期,李弥逊选择隐居于西山,过起了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对政治抱有热切的期待,另一方面又对现实感到无奈和失望。
南宋时期,宋金关系紧张,战事不断。在这种背景下,李弥逊的隐居生活更加显得孤独和无奈。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感慨和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理想。
综上所述,《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作者李弥逊因政治原因被贬,选择在西山过着隐居生活。这一时期,宋金关系紧张,战事频繁,使得李弥逊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