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时贼据华夏
长路风埃隔楚氛,忽惊神岳映朝曛。削成绝壁五千仞,
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长的道路被风尘阻隔,忽然间惊喜地发现神岳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那峻峭的山壁高耸入云,有五千米之遥。在这里隐居的人们偶尔眺望这片福地,期盼着能为皇帝献上一片忠诚和祝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岳时贼据华夏》:本诗的标题是“望岳时贼据华夏”,表示诗人观看五岳的时候,正逢国内的战乱时期。其中“贼据华夏”指代当时的战乱局面。
2. 楚氛:典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意是楚国的气氛或氛围,这里可理解为指的是混乱的局面。
3. 忽惊神岳映朝曛:突然间被阳光照射的神圣的山峰所震撼。
4. 削成绝壁五千仞:形容山峰陡峭无比,高耸入云。仞是一种长度单位,约合现在的7-8米。
5. 幽人闲望封中地:在幽静的环境中,诗人远远地观察这片被封禁的土地。
6. 好为吾皇起白云:诗人祝愿自己的君主能够在太平盛世里如同站立在云海之中一样安稳而自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并在诗歌末尾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期盼。首联用“风埃”和“楚氛”营造出一种距离感,表达了诗人身处遥远之地的心情;颔联通过“神岳映朝曛”的形象描绘出泰山的光辉壮丽;颈联则用“削成绝壁五千仞”进一步深化了泰山的雄伟形象;尾联诗人寄语“好为吾皇起白云”,表现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整首诗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富有豪情壮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岳时贼据华夏》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87年,正值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期。当时,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占据了中原地区,导致战乱不断,民生疾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彦谦作为一名文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他通过观察远方的山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诗歌中的“岱宗”即泰山,象征着国家的稳固和民族的尊严。而“贼据华夏”则表达了诗人对起义军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唐彦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不仅面临着战乱的威胁,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