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礼仪有三百种,实际应用中又多达三千种,与别人交往时遵守礼数在道理上是必须的。寒冷的时候就要穿暖和的衣服,饥饿的时候就一定要进食,这些究竟算作是细节还是重要的事情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礼仪三百复三千:指古代礼数繁多,有三百或三千的规定。
2. 酬酢:相互敬酒,这里代指应酬往来。
3. 天机:自然法则,这里指人际关系的规律。
4. 末节:次要的方面。
5. 先:主要的方面。
去完善
赏析
《绝句》吕希哲赏析: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和规律。诗人将"礼仪三百复三千"描述为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但这个系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接下来的“酬酢天机理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个系统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接下来,诗人用"寒即加衣饥即食"来比喻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细节,但是在这个庞大的礼仪体系中,它们有时会被忽视或忽略。所以诗人发出了"孰为末节孰为先"的思考,提醒我们在追求完美的礼仪时,不要忘记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末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揭示出生活中的基本道理,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礼仪,更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使生活更加真实、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绝句》吕希哲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在公元1100年至1126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吕希哲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研究。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被誉为“才子”。
北宋末年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另一方面,北方边境的辽金政权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吕希哲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抒发内心的感慨,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
在这首《绝句》中,吕希哲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以小见大,通过对个人的遭遇和对时代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吕希哲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末年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