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歌
月在天兮何高,我居世兮何卑。
高卑相去几万里,年年夜夜长相随。
明月入我怀,我揽明月辉。
妙明中间含万象,此时此境谁能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天空中显得多么高远,我在尘世中却显得多么卑微。
高低之间相距有几万里之遥,然而每年每月的晚上我们都紧密相伴。
明亮的月光进入我的胸怀,我将这光辉紧紧抱在怀里。
在美妙的月光下包含了大千世界的种种景象,这种意境又有谁能够领悟呢?
去完善
释义
"天":指天空;
"何高":多么高远;
"居世":生活在人世间;
"何卑":多么低微;
"相去":相距;
"万":表示多的虚数;
"千里":形容距离很远;
"年":时间单位,一年;
"夜":夜晚;
"长":长久;
"相随":相互伴随;
"入我怀":进入我的怀抱;
"揽":拥抱;
"明月辉":明亮的月光;
"妙明":美妙明亮的;
"中间":中间;
"含万象":包含万物;
"此时":现在这个时候;
"此境":这个情境;
"能知":能够知道。
去完善
赏析
《明月歌》中,姜特立以明月作为比喻,表达了人生高卑之别、心灵追求与现实世界的差距。首句描绘了月亮高高在上的景象,暗示着理想的境界;而次句则以“我居世兮何卑”来形容现实中自己的地位。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这种距离感似乎有如天地之遥。然而紧接着的第三句却说“年年夜夜长相随”,意指无论地位高低,明月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美好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诗人的笔触从宏大的天地转向个人的主观感受。“明月入我怀,我揽明月辉。”两句表达的是诗人渴望拥抱明月、分享它的光辉,体现了一种勇于追求的精神。结尾两句则传达出更加深邃的境界:月光下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可能,而这其中的奥妙又有谁能够真正领悟?诗人借此表达了人生的神秘和无限,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己精神追求的赞赏和坚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月歌》是南宋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左右,正值姜特立晚年退居故乡浙江金华的时期。此时,他远离朝廷纷争,在山水田园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将人生智慧寄寓于明月之中。
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政治斗争依然激烈,姜特立曾因卷入宫廷纷争而被贬出朝堂,这也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他在《明月歌》中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姜特立通过对明月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以月之变化比喻人生的起伏,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时,要保持豁达的心态,珍惜当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