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七首 其一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
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长天秋水,孤鹜落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枯树上似乎充满了绿叶,凋谢的梅花仿佛变成了雪花。
敲打梧桐树发出了如同木头般的响声,沾上白雪吃的冬瓜仿佛更加美味。
浩渺的天空与秋水相映,孤单的鹜鸟与晚霞共舞。
去完善
释义
1. "枯树云充叶":此句中的"云充叶"为古文省略形式,应为"云以充叶",意为用云朵来充填满树叶。诗人以此表现一种荒诞的想象,用云朵来代替树叶,形成一种奇幻的效果。
2. "凋梅雪作花":凋谢的梅花被雪花取代,意味着冬天已经到来。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冬日的白雪和春天的花朵,展现了时间的流逝。
3. "击桐成木响":通过敲击梧桐树发出如同木鱼般的声音,使人们从视觉转向听觉,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4. "蘸雪吃冬瓜":意为在雪地里吃冬瓜,这是一种寒冷环境中的生活场景,诗人以此表现出生活的艰辛和乐观的态度。
5. "长天秋水,孤鹜落霞":秋天的天空和水波相互映照,孤独的鸟在水面上飞翔,落霞的景色令人陶醉。此处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的孤独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颂古十七首·其一》是唐代僧人释道行的作品,以枯树、凋梅、击桐、蘸雪、秋水、孤鹜、落霞等物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
首联“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树叶凋零、梅花盛开的自然现象,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轮回。这里,诗人用云彩比喻枯树的叶子,用雪花比喻凋落的梅花,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又凸显了冬天的纯洁。
颔联“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秋天和冬天生活中的情景。敲击桐树会发出声响,如同它在回应人们的呼唤;在雪地里吃冬瓜,则表现了人们在寒冷天气中的乐观生活态度。
颈联“长天秋水,孤鹜落霞”,进一步延伸了诗人的视野,通过描绘辽阔的天空、平静的水面和孤独的野鸭、美丽的晚霞,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自然画卷。这里的“长天秋水”是对应的,意味着天空高远,水面开阔,表达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枯树、凋梅、击桐、蘸雪、秋水、孤鹜、落霞等物象的描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日图景,表达出生命轮回、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念。同时,诗人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面对自然变化的乐观态度和生活的美好瞬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七首 其一》是宋朝诗人释道行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初,即宋真宗时期。
在释道行的时代,北宋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道行作为一名僧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诗作自然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释道行在这首诗中以物喻人,表达了禅定的境界和内心的平静。这与他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他可能是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超脱的心态。同时,这也是他对于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