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
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
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楚江横亘于草堂前,杨柳丛中载有酒船。
两次见到梨花却难回归,每逢寒食时节不禁泪潸。
夕阳映照楼阁,山下即为寺庙;微风拂过,月光洒满江面。
同郡的故人已渐渐老去,我把诗歌传向浩渺的天际。
去完善
释义
楚江:指长江。古楚地所辖区,包括今湖南、湖北等地。
草堂:这里是指诗人住所或临时休憩的地方。
杨柳洲:杨柳洲是一个地点名称,泛指柳树围绕的河洲。
载酒船:这里指载酒游乐之船。
梨花:梨树的花朵。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禁火冷食,又名冷节。
潸然:流泪的样子。
斜阳映阁:夕阳映射的楼阁。
山当寺:山寺相对。
微绿含月:微微的绿色伴着月光。
满川:满溢于河流之上。
同郡故人:同一地方的老朋友。
攀桂尽:指求取功名的努力落空。
把诗吟向泬寥天:在寂寞的天空下吟诗。
去完善
赏析
赵嘏的这首《东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里令人陶醉的风景画卷。首联“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用楚江、草堂、杨柳、载酒船等元素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水乡景色。诗人以楚江为画面背景,把视线投向远方的草堂和杨柳洲,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这里,楚江、草堂、杨柳和载酒船之间的和谐共存,营造了一种闲适愉悦的氛围。
颔联“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写出了诗人在这个美景之中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在看到美丽的梨花时,总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和家人,生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思乡之情。每当清明节(寒食节)到来的时候,这种思念之情更是难以抑制,让诗人不禁泪流满面。这里,梨花和寒食两个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显得更加深沉感人。
颈联“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是对诗人在黄昏时分所见的美好景色的描绘。夕阳余晖洒在寺庙的楼阁上,给这幅画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微风拂过水面,带来丝丝凉意,月色与波光交相辉映,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这两句诗通过对光影变化的精细捕捉,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质感。
尾联“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与昔日故友共同走过的岁月已不再。如今,他们在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通过“攀桂尽”这一意象,表达了他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最后一句“把诗吟向泬寥天”,则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超脱。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之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水乡世界,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望》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中晚期,大约在公元8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逐渐衰弱,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赵嘏,字承佑,山西清源人,早年曾漫游江淮,后应举不第,晚年归居乡里。他的诗歌以山水诗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这首诗中,赵嘏以东望的姿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热爱。
在赵嘏所处的时代,唐朝的统治已经趋于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赵嘏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文人,他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在他的诗歌中,他经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东望》这首诗,正是赵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中通过对江南水乡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唐朝衰败的哀叹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