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八贤台

标题包含
十八贤台
台下衣冠已化尘,台前颜色尚如新。 林泉合是修行社,岩穴谁非避世人。 好鸟岂知当日事,幽花何似昔时春。 老僧不解论今古,应笑徘徊问隠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北宋时期浙江嘉兴人。他生于公元997年,卒于公元1058年,享年61岁。 陈舜俞是北宋著名文人,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曾中进士,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在任期间,他关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台下的衣服和帽子都已化作尘土,但台前的景色依然如故,鲜明如新。树林和泉水本是修行的场所,山洞和岩穴也是隐士逃避世俗的地方。美好的鸟儿不知道过去的世事,幽静的花朵好像昔日的春天。年老的僧人不能理解古今之事,他们应该会嘲笑那些因困惑而四处寻求答案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十八贤台:南宋诗人陈舜俞创作的一首诗,诗名为其游览的景点名称,此处为标题。 2. 台下衣冠已化尘:描绘的是古迹附近的景象,"衣冠"代指人,意指在此台下曾经的人物都已经化为尘土。 3. 台前颜色尚如新:"颜色"在此表示景色或风貌,描述的是在十八贤台前的景色依旧如同新的一样。 4. 林泉合是修行社:"林泉"常用来形容隐士居住的地方,意为这个山间的树林清泉处应该是修行的地方。 5. 岩穴谁非避世人:"岩穴"在此指的是山中洞穴,意指在此处的洞穴中隐居的人都是为了躲避世俗纷扰。 6. 好鸟岂知当日事:以"好鸟"作为修辞手法比喻在此地生活的生灵,意指它们并不知道这里曾经的往事。 7. 幽花何似昔时春:描述的是这里的鲜花绽放的样子与昔日的春天类似。 8. 老僧不解论今古:这里的老僧无法理解从古至今的变迁,表达出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历史感。 9. 应笑徘徊问隠沦:老人应该会笑着对那些还在寻找隐世之人提出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十八贤台》,作者是宋朝的陈舜俞。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人隐居山林的情景。诗人以“台下衣冠已化尘”开篇,指出那些在台下聆听教诲的人物已经逝去,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台上那些先贤们的形象却仿佛依然鲜活,犹如昨日之事。诗人以这一强烈的对比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繁华喧嚣的城市还是宁静的山林,都不过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通过描绘山间的鸟语花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情感。尽管时光荏苒,但大自然的美景依旧存在,好鸟在欢快的歌唱,野花在静静开放。这些美好的景象使人陶醉其中,忘却了世事的烦恼。诗人借此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的环境,更在于我们内心的选择与追求。 最后,诗人在与老僧的对话中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应笑徘徊问隠沦”。这句诗意味着,对于古代的隐逸者来说,他们选择了在山林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在世俗中追求名利。他们的选择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但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精神追求,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八贤台》是南宋诗人陈舜俞的一首名篇。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人聚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建立,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墨客们得以在江南一带聚集,共同切磋诗文,探讨人生。 陈舜俞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早年,他曾在地方担任官员,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在一起品茶论道,谈论国家大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人的时代,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人们崇尚儒家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这些时代的背景知识,为陈舜俞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