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河

标题包含
黄河
昔我初为入秦客,残雪埋关闭长陌。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 西风细卷浪花催,日射寒光明瑟瑟。 归时细雨正溟蒙,冷落关河已秋色。 惊沙惨惨塞云黄,远树昏昏秋水白。 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廌(1059年-1109年),字方叔,号德隅斋主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北宋文学家。 李廌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见长。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当年我刚成为来秦国的旅客, 废墟中的雪还未融化,长街寂寥。 二月的黄河冰刚开始消融, 万里的水流如剑戟般凛冽。 西风轻轻吹起浪花,阳光照在寒冷的波涛上闪闪发光。 归来的时候下起了细雨,雾气弥漫,山河已经披上了秋意。 凄凉的沙漠,塞外云彩发黄, 远处的树木昏沉,秋水泛白。 想要拯救河川的壮志逐渐消逝, 每天只是望着烟雾波浪向河神询问。
去完善
释义
1. 秦:这里指陕西省,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主要地区。 2. 闭户:门窗关闭,这里指大雪封门。 3. 长陌:长长的道路,这里指通往陕西的长途道路。 4. 二月:这里指的是阴历二月,因为阳历的二月冰雪已经融化,而阴历二月仍然寒冷。 5. 凌澌:冻结的冰块随着河水流动。 6.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这里指秋风。 7. 浪花:波浪激起的水花。 8. 瑟瑟:形容风声或寒冷的感觉。 9. 细雨:微小的雨,这里指毛毛细雨。 10. 溟蒙:形容细雨迷蒙的景象。 11. 关河:关中的河流,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 12. 秋色:秋天的景色,这里指萧瑟的景象。 13. 惊沙:被风吹起的沙尘。 14. 惨惨:形容天色阴暗。 15. 塞云:边塞地区的云彩。 16. 远树:远处的树木。 17. 秋水:秋天的水,这里指河流。 18. 济川:治理河流,这里指治理黄河。 19. 壮志:远大的志向。 20. 衰迟:逐渐衰退。 21.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河。 22. 河伯:中国古代神话中黄河的河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象的诗。诗人通过自己在二月的旅程中目睹的黄河美景,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感慨。 首联,“昔我初为入秦客,残雪埋关闭长陌”,写的是诗人在去往秦地的旅途中,大雪将道路覆盖,仿佛一片无尽的荒野。这里不仅暗示了诗人的征程艰辛,也透露出北方风光的粗犷和辽远。 颔联,“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冰凌消融时的壮观景象。如同万把利剑般的冰块在水面上漂流,突显了河流的气势磅礴。 颈联,“西风细卷浪花催,日射寒光明瑟瑟”,这两句描述了河水的流动以及周围环境的寒冷。风吹过水面激起浪花,太阳照在寒冷的空气上发出瑟瑟的光亮。这里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色,也流露出旅途的孤寂和清冷。 尾联,“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这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他想要实现治理江河的壮志,却在现实中逐渐消退,每日只能望着烟波浩渺的河水向河伯倾诉。通过对比现实的无奈与理想的高远,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愁绪。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黄河二月的美景,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河》是宋代诗人李廌的一首描绘壮丽河山的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其创作时间。 李廌生活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时期。他才华横溢,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也使他无缘进入官场,只能在民间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生活的磨难,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他一生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色的《黄河》。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发动了一系列对西夏的军事行动。这些战争使中原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同时也使得黄河流域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廌创作了这首《黄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战争破坏环境的忧虑。 总的来说,《黄河》这首诗是李廌在北宋时期对生活、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